古人为何会将猫头鹰当作怪兽?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上古时期,有一种以猫头鹰为食材烹制的“枭羹”,帝王在夏至时赏赐给大臣食用,据说可以辟邪。
《史记》记载:“祠黄帝用一枭破镜”,“枭”就是猫头鹰,亦称“鸮”,“破镜”即类似虎豹的野兽——獍。
古代天子祭祀黄帝,以猫头鹰和獍做为祭品,猫头鹰吃自己的母亲,为恶鸟,獍生下来就吃自己的父亲(一说母亲),为恶兽。“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
《汉书》记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以五日食之,古者重鸮炙及枭羹,盖欲灭其族类。”
汉朝时期一改古制,把吃猫头鹰的习俗改为端午节,五月初五制作肉羹,赏赐群臣。
猫是汉朝时期才引入的外来物种,因此,上古时期并没有“猫头鹰”这一称呼,古人称之为“枭”、“鸮”、“鹞鹌”,后来,民间又有了“猫兔子”、“猫头鹰”、“夜猫子”等叫法。
猫头鹰昼伏夜出,长相凶恶,叫声令人恐怖,喜欢栖息在墓地荆棘丛中,古人认为猫头鹰和阴间的鬼魅有关,因此又把它称作“恶声之鸟”。
《东周列国志》记载:“此鸟名鸮……小时其母哺之,既长,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
民间传说,猫头鹰被母亲喂养,长大后吞食自己的母亲,因此又多了一个“不孝之鸟”的恶名。
《诗经》记载:“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大意是:一只鸟妈妈控诉猫头鹰,不仅吃掉了它的孩子,还霸占了自己的巢穴,诗歌把猫头鹰描写成贪婪、无耻、残暴的丑恶形象。
汉朝诗人朱穆和朋友刘伯宗绝交,写绝交诗把对方比喻成邪恶无比的猫头鹰:“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古人非常忌讳看见猫头鹰,害怕听到它的叫声,民谚称:“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古人认为猫头鹰鸣叫,预示着灾祸将要到来。
《汉书》记载:“鸮数鸣殿前树上……大怪之。”
汉朝大臣霍光去世后,人们听到猫头鹰在大殿前的树上多次鸣叫,人们感到非常恐惧,结果发生了霍家人谋反大案。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七月,霍家谋反之事败露,霍禹遭腰斩,霍云、霍山被迫自杀,汉宣帝下诏将霍氏一族满门抄斩。
这件事发生以后,人们更加迷信猫头鹰鸣叫是不祥的预兆。
《宋史》记载:“熙古善騎射,一日,有鸮集戟门槐树,高百尺,铎恶之,投以瓦石不去,熙古引弓一发,贯鸮于树。铎喜,令勿拔矢,以旌其能。后二岁,铎卒。”
后晋天福年间,孙铎任职汝州防御史,刘熙古为从事,刘熙古善于骑射。
有一天,一只猫头鹰在军门前的槐树上鸣叫,孙铎非常厌恶,就向猫头鹰投掷瓦片,没有击中。
刘熙古引弓搭箭,一箭把猫头鹰贯穿在树上,孙铎下令不要把箭拔下来,以此表彰刘熙古的才能。而两年后,孙铎竟莫名其妙死去。
事实上,古人对猫头鹰缺乏了解,才牵强附会出种种恶名,必灭其族类而后快。
猫头鹰每年吃掉上千只老鼠,是当之无愧的农作物保护神。
猫头鹰的成熟期比较晚,需要母鸟长期哺育,却从没发生过吞食母亲的事情,顶多算是有啃老之嫌而已。
三国东吴学者陆玑曾提到:“自关而西,为枭,为流离,其子适长大,还食其母……”猫头鹰栖息于关西一带,也叫“流离”,幼鸟长大后会吃掉自己的母亲。
接下来,这位资深吃货笔锋一转:“又其肉甚美,可为羹臛[huò]。”
给后人道出了一个秘密,原来这才是古人杀害猫头鹰原因,前面那些说辞不过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这同古代欧洲人把羊比喻成魔鬼如出一辙,古希腊巫师传说,魔鬼撒旦常常幻化成羊的形状,到人间作恶,必须要除掉羊,而真实原因是,这些欧洲人喜欢吃美味的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