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战国时期,襄陵(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是一座重要的城池。对于襄陵来说,位于齐国、赵国、韩国、楚国、宋国、魏国等大国的交界地带,可以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围绕着襄陵这座城池,战国时期爆发了两次“襄陵之战”。对于这两次战役,魏国都参与其中,并且取得了一胜一负的战绩。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战国时期的两次“襄陵之战”。
第一次“襄陵之战”
首先,对于第一次“襄陵之战”,战争的主角是魏国和齐国。
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中,齐国大军的主帅田忌采纳军师孙膑的建议,在桂陵设伏,一举歼灭魏国大军的前锋部队,并俘获魏军主帅庞涓,齐国经此一战声威大震,对魏国的霸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齐威王也想一举取代魏惠王成为中原霸主,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齐威王敦促宋国、卫国联合出兵,并包围了魏国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睢县)。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于第一次“襄陵之战”,可以视为桂陵之战的延续。如果魏国继续在襄陵之战中吃到败仗,其霸业显然会被齐国所取代。换而言之,这是一场魏国不能输的战役。
公元前352年,齐国联合了宋国和卫国这两个诸侯国,杀气腾腾地攻向魏国,并来到了襄陵之地。襄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一带,属于宋国西部边陲,位于黄淮平原腹地,非常适合大规模作战,而不适合进行埋伏。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地形,自然让孙膑无法向桂陵之战一样进行埋伏,而说到平原作战,这可以说是魏武卒的强项了。
因此,这次齐、宋、卫联军率先向魏军发动了进攻,魏武卒士气大振,很快打退了齐、宋、卫联军的第一波攻击。正面战场作战也不是孙膑所擅长的,而且要调度联军取胜,历来都非常困难。很快,襄陵之战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候魏惠王吸取教训,不再单纯地依赖魏国大军的武力,对韩国施加了压力,促使韩国出兵,而韩国一看魏武卒如此勇猛,判断胜利肯定会是魏国的,所以在背后对齐、宋、卫联军发动攻击。
在此基础上,因为魏国和韩国的夹击,齐国组成的联军,最终在襄陵一带溃败了。对于魏国来说,取得了第一次襄陵之战的胜利。魏惠王利用这次作战成果,在襄陵之战的次年,也即公元前351年,迫使赵国和魏国盟于漳水之上。
在实现魏、赵、韩结盟的目标之后,魏国得以通过三晋所带来的威慑,迫使宋国、鲁国等诸侯国臣服于魏国,继续承认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等到巩固中原地区的霸业后,魏国又全力在河西之地和秦国作战。公元前350年,魏国举兵攻秦,围定阳,迫使秦孝公在彤与魏惠王会盟。对此,在笔者看来,襄陵之战不仅让魏国击败了齐国,更巩固了魏国的地位,这表明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率先崛起的诸侯国,还是具有深厚的根基。换而言之,齐国想要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仅仅依靠一场桂陵之战,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次“襄陵之战”
对于第二次“襄陵之战”,战争的双方是魏国和楚国,这场战役爆发于公元前323年,这距离第一次“襄陵之战”,已经有30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30年里,魏国不仅在马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损失了精锐的魏武卒,更被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此时的魏国,不仅不是中原霸主了,反而逐渐沦为战国七雄中的二流诸侯国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元前323年的楚国,则来到了自己的巅峰阶段。
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继承王位,史称楚怀王。同年,魏国趁着楚国君主更替的时机,派兵进攻楚国,夺取了楚国的径山,因为楚怀王刚刚即位,所以没有反击魏国。但是,楚怀王却将魏国深深记在了心里。
楚国自楚肃王开始,经过近60年的休养生息,到楚怀王即位时,国力达到顶峰,与先后崛起的齐国、秦国并列为三大强国,楚国成了当时诸侯中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兵力最强盛的诸侯国。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23年,楚国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国的旗号,派大司马昭阳率军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在襄陵之战取得胜利后,楚国还趁势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报了上一次魏国夺取楚国径山之仇。
公元前319年,在第二次“襄陵之战”后,魏惠王见楚怀王已压倒齐国,便与韩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国,表示魏国一直是跟随楚国的,秦国的强迫不能使魏国脱离楚国,劝楚怀王伐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国因为忌惮楚国的强大,只能被迫倒向楚国。当然,魏惠王再一次耍了自己的小心思,也即怂恿楚怀王进攻秦国,想要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当然,虽然之后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役,但是,对于魏国来说,并没有获得再一次崛起的机会。换而言之,在第二次“襄陵之战”后,魏国的衰落已经难以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