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军队粮草是如何供应的?

古代的军队粮草如何供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来说,皇帝还不差饿兵,古代大部分王朝打仗,基本是不存在粮草不足的问题的,前线经常遇到粮草供应问题,基本都是运输线的问题,比如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是断了袁绍大军的粮草供给,而非袁绍真的拿不出粮草了。

古代大部分王朝,只有在连年战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粮草匮乏的情况,如果是在太平年景,偶然用一次兵,是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大一统王朝中,也只有明朝是不论什么时候,但凡要打仗,基本都缺粮。

古代战乱情况下,缺粮主要是生产力降低引起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一首唐诗,写尽了对外征战,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流失,在任何时刻,人口就是生产的主要基础,随着战争的长期持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男丁长期离开耕作岗位,造成土地荒芜,粮食产量降低,军队的吃饭自然就成了问题。

同时古代一旦战争频发,就会造成军事从业人员的极具膨胀,朝廷不但要派出原有的军队外出作战,还要从各地征调军队拱卫京师,而且还有征伐大量的民夫进行粮草辎重的运输。

以汉武帝的漠北之战为例,汉军的作战兵力是十万骑兵,汉武帝同时发动了五十万步卒、十四万匹军马从事后勤运输补给,为大军的作战服务,其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以此类推,汉武帝时期此类的战争还有很多,直接耗光了从秦国时期积累下来的府库储备,还造成了国内百姓的负担异常加重,内部动荡

所以说,战端一开,对国力和粮草的消耗,不是简单的减法可以形容的,可以用几何倍的减法来计算,一个王朝五六年的积累,才能支撑起一场战争的消耗,百年的积累,才能支撑一代人的开疆扩土。

古代战争中,军队粮草供应最困难的是运输问题

古代军事行动中,前线粮草因为运输的不便,使前线经常会陷入粮草缺乏的困境中,这样的战例不胜枚举,即使到了现代,后勤辎重的运输问题,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我军在朝鲜战争中的“金刚川大桥保卫战”守护的就是我人民志愿军的补给线,新中国空军的首战地“米格走廊”,同样如此。

粮草供应的困难,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个是地形,另一个距离。其实千百年来,运输的方式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交通工具改变了,古代物资的运输,主要是陆路和水路,水路是古代一种最为便捷的运输方式,人力物力浪费少,运输速度快,所以我国古代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修运河了。

陆路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这就消耗非常大了,山川的阻隔,会让粮草的运输非常困难,诸葛亮的北伐,因为粮草运输的问题,屡次失败,反观曹魏与东吴对阵的东线,很少听到粮草不足的问题,这就是地形的限制。

作战距离也对物资的运输有直接的影响,兵法上讲:“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孙子兵法》上更是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古代运输水平低下,粮草物资在运输途中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曾有人统计过,如果把一石军粮运输到千里之外的前线,在路上的消耗就会达到六斗以上,也就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耗损率。

军事物资的运输除了受困于自然环境外,另一个因素就是敌军队粮草运输线的破坏,同样也是前线粮草缺乏的致命因素,长平之战中,白起以两万秦军攻占百里石长城,一举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使赵军粮草断绝四十多天,被迫投降。

对军队来说,运输线的保护,是一个令人两难的决定,如果派出保护的作战部队太多了,无疑加剧了运输途中的消耗,派出的部队少了,押运粮草的民夫又缺乏战斗力,容易被人截胡,因而对辎重运输问题的解决,一般更能展现一个将领的基础水准。

古代不打仗的时候,军队供给怎么解决呢?

古代王朝解决军队的粮草军需问题,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是赋税财政收入,另一个就是自力更生,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即使到了现代也是重要的手段。

赋税收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古代解决军队粮草,还有一个重要的自力更生手段,就是“屯田”,屯田制是从西汉开始的一种戍边制度,从汉文帝开始实行,经汉武帝发扬光大。

汉文帝时期,晁错上书说:“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创了屯田的先河,简而言之就是让戍边的军队就近耕种安家,这样就使戍边士卒战时杀敌,平时耕地训练,两不耽误,而且屯田的土地是官府的,时常会采用先进的耕种技术,有时不仅能供给自己食用,还能给国家上缴税赋呢。

汉文帝开启边地屯田以后,到汉武帝时期,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粮草消耗加剧,汉武帝采纳群臣建议,在关中很多皇家的山林开启了屯田,将屯田制推行到了内地,自此之后各朝各代都在效仿,成为军队自力更生,减轻朝廷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财政崩溃,成也“卫所制”,败也“卫所制”

明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自从战国时期,中原形成完善的军事制度开始,秦汉到魏晋,军队的粮草军需由朝廷供给,朝廷没有出现缺粮的问题。

再从北朝到唐朝,军队的装备军户自己解决,平时的粮草问题由自己的军田耕作获得,战时朝廷解决粮草问题,朝廷也很少出现缺粮问题。

财大气粗的宋朝,朝廷供养专业的禁军进行战争,军需供给重新由朝廷负担,也没有出现粮草短缺的问题。

唯独到了明朝,推行“卫所制”力求最大限度减轻朝廷负担,朱元璋自诩“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最终明朝成立最穷逼的朝廷,经常东拼西凑,拿不出粮草军需来。

明代的卫所制是借鉴屯田制的一种军屯制度,朝廷授予军户土地进行耕种,每个军户出一人进卫所当兵,称为正军,军户中的其他子弟称为馀丁或军馀,军户还需出一人跟随正军一起进入军营,照料生活。

军户中的壮丁到军营之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军事训练,成为守备兵,另一部分则耕种军营的土地,上缴粮食,供养守备军,这就是明代卫所军粮草的主要来源。

原本朱元璋计划以卫所制减轻朝廷供养军队的成本,但是事与愿违,随着卫所制的崩溃,卫所士卒大量逃亡,朝廷不得不募兵作战,由朝廷负担军队开支。

但是国初全国的大量土地划分为军田、军户的土地,享受免税政策,却被不法军官、豪强侵占,这样朝廷的收入没有增加,开支却大幅度提升,再加上明朝官员俸禄极低,贪腐严重,财政岂有不崩溃的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