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当中各国都有自己的变法 最后为什么只有秦国成功了

还不了解:战国七雄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战国七雄”都有过总计的变法,在众多变法当中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其他诸侯都失败在什么地方?

持续百年的春秋时期随着赵魏韩三家分晋正式宣告结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时代的礼乐崩坏,新时代的规则尚未建立,但是整个大时代并没有在乎各国是否已经准备好,就一头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战国七雄中,齐、楚、秦、燕等国还在墨守成规,刚刚分家的赵国忙着打理北方新分到的大片土地,看似弱小的韩国也忙着和各国置换领土,埋头于和平发展。只有魏国的魏文侯魏斯,却不甘北有刚刚打过架的赵国,西有野蛮的强秦,南边不远就是一直强悍的楚蛮子,于是立志于让自己强大起来。

在这样的信念下,魏文侯请来了李悝、吴起等人开始在七雄中第一个变法,在新法的支持下,魏国迅速强盛起来,吴起创建的魏武卒一度以区区五万人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这样成功榜样的刺激下,其余六国纷纷开始变法图强,但是在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的变法获得了最终的成功?在以史为鉴墨上桑看来秦国之所以能变法成功,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原因。

先说人和

其实读过贾谊在《过秦论》的朋友,就了解贾谊说得很直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秦国从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长达六代秦国国君竟然都惊人的持续延续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商鞅虽然在秦孝公身死之后,就被秦国贵族反扑,自己也被五马分尸。但是商鞅虽然死了,商鞅的政策却在秦国并没有变化,这一点比起其他诸侯国人走茶凉,人死政歇的做法要好太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1、魏国变法

魏国国君魏文侯实行变法后,魏国一度极为强大,一度打的赵国俯首、楚国无语、燕国闭嘴……秦国被打的最惨,不但被魏国全部占据河西之地,甚至都不敢出函谷关。

但是等到魏文候去世,魏武侯继位后,变法的重臣吴起却因为不能受到重用收到打压,于是引发吴起叛逃楚国。吴起走后,魏国的变法就走向衰落,在之后庞涓被齐国打败后,魏国赖以立足的魏武卒也损失大半,从此魏国一蹶不振了。

2、楚国变法

吴起叛逃后,因为名声很大,被楚国国君所重用,命其担任楚国令尹,全权辅佐楚国进行变法。

吴起也很用心,大刀阔斧的变法楚国落后的制度,让楚国国力、军力迅速强大;于是在吴起的带领下楚国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向北和魏国发生大战,击败魏军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重新恢复到了当年的强势状态。

惋惜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富强,但严重影响到了楚国旧有贵族的利益,于是在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反叛的贵族所杀。吴起一死,楚国的变法也就告一段落了。

其余几个国家的变法也都是大同小异,可能经过申不害、邹忌等某一位人才的大力变法国家变得强盛,但是随着支持方的变故经常就会人走政歇,陷入以前的老路。

只有秦国,从上到下一直延续着商鞅的变法思路。能长期持续的稳定政策自然胜过老是变动的政策。

再说地利

秦国比起其他国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秦国自从平定义渠王之后,后方就基本上毕竟稳定了,在外部有黄河天险相阻隔,大兵团要在黄河流域基本很难做到突然袭击。所以秦国只需要在黄河几个重要的渡口和函谷关这种天险地段防御东方诸侯。

在这一点上战国七雄也只有齐、楚两国堪堪比拟。但是齐国和楚国都局限于传统的诸侯国统治模式,虽然齐楚两国都有英主,但是一两位雄才大略之主改变不了致富容易架不住败家子的套路,往往刚开始很好,中间出了很多幺蛾子;

只有秦国,非常精明地利用了地利,拒六国于门外,专心图发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六代国君一直坚定的采用商鞅变法的措施。

最后说天时

秦国最后能变法图强,最后得以一统天下。其实也是历史大势所趋。

周朝从周平王东迁后,周朝已经衰微,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也就是开始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等到战国时期,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兼并,而普通百姓经过百年的诸侯战争,人心都已经不想战争,在这样的趋势下从几百个诸侯国到几十个再到七个,最后势必有一国要一统天下。当然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秦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