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三大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前两个争议不大,唯有夷陵之战,让人感觉到刘备为了感情冲动,怒而兴兵,违背野战原理,最终身死白帝。但是我们如果坐下来细想,刘备戎马一生,几乎参与了所有的三国战役,能不知兵,能不自控,能不隐忍,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细细品味之后,你会发现刘备的雄才伟略。这不是一场军事战役。这是一场政治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夷陵之战的三大疑点
1、不听劝谏
将不可怒而兴兵,非危不战,孙子兵法早就告诫各个统帅的用兵原则,且刘备一直都是一个性格隐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死去的关羽而兴师动众呢?内部的赵云和外部的诸葛瑾都做了劝谏,分析的丝丝入扣,平时善于听意见的,为什么不听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劝谏?很显然,这些道理刘备都懂,但是依然要发动战争,显然不是大家看到的表象。诸葛亮不劝谏,显然默许。
2、不带旧部
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赤壁之战,那个主帅为了确保战争取得胜利,都会带着自己的精锐谋臣,全力以赴。但是我们却看到,刘备这次带兵出征,均不是之前的旧部,可以说,一个老臣都没有带,且一个像样的谋士都没有带,自己直接就去了战场,这不是一个要争取赢的姿态,这并不是想大决战的姿态。很显然,这样的安排别有用意。
3、违规联营
刘备自己就火烧博望,且又参与了赤壁之战,熊熊大火,不会不让刘备清醒。远在曹魏的没有大多几次仗的曹丕都看出来,刘备这样布兵是不知用兵,刘备做为老兵会不知道?很显然,这并不是头脑发晕的结果,拿自己为数不多的本钱来烧着玩。而是能够预料到这样的结果,有意为之。为什么明知会被烧,还这么的不知防备?为什么几百里的联营,为什么一烧就崩溃了?
夷陵之战剧照
二、刘备身后事的三大难点
1、消除内部异议
刘备在益州尽管是称帝了,但是刘备这个外来户,在益州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嫡系势力,打仗和政治不同,政治是必须协调各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平衡大内部的各大派系的利益纠纷。显然,刘备年龄大了,没有时间徐徐布局,慢慢的剪除他们的羽翼,需要短平快的稳定统治。
2、解决东吴威胁
荆州的丢失,让刘备的东方门户大开,随时都会遭到东吴的威胁。与其等待自己过世后,主少国疑,东吴趁机偷袭,何不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和东吴来个消耗战,主动出击,让东吴没有实力在换届的时候,拥有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
3、测试内部敌人。
人在失败的时候,或是最低潮的时候,最容易看到自己的潜在敌人,或是潜在势力的冒头。于是,失败后,刘备就在白帝待着,没有回到成都。就是在静静的观察,谁在后方会冒出来,这样能够彻底的一举歼灭。很显然,成都是安全的,没有一个人趁机夺权,尤其是诸葛亮没有盲动篡权,刘备放心了。
夷陵之战
三、夷陵之战本质是个苦肉计
1、通过战争清除不稳定势力。
生命留给刘备的时间不多,他深感自己已经风烛残年,一辈子的逃窜,身体状况自己清楚。之前为了给刘禅清理未来的势力,刘封已经杀掉,刘备没有时间通过政治手段,慢慢调整,只能把那些益州本地的军事势力拿出来和东吴消耗,这样,内部的不听话的都会被战争合理的快速消化。
2、一打促谈,带来东吴和平。
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对于刘备威胁最大的不是曹魏,而是东吴。刘备死后,我们也能看出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也连年在汉中对曹魏用兵,可见,曹魏在汉中门户,一直处于守势。眼前的敌人恰恰是东吴,关羽就是死在东吴兵下,可见而知,东吴就是背后捅刀子。不能不打出和平。
3、刘备苦肉计缓解道德压力。
为了给儿子一个稳定的江山,内部的异议派,隐藏的野心家,外部的威胁,都需要一场失败的战争来快速的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自己又不能做的太过于明显,这样自己的道德压力就会很大。所以刘备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失败的夷陵之战,不但通过消耗战解决了东吴的实力,还清理了内部的异议派,在白帝又通过失败的状态,测试了野心家的动态。一箭三雕。这才是刘备的政治大手笔,权谋家的经典。
所以,我们研究一个人的权术深度的时候,最好抛弃表面的成败,而是看这场事件发生后的政治格局。刘备在晚年临去世之前,完成了权力的巩固。这就是刘备发动战争的目的,我们再回头看一开始提出的三大疑点,很显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