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文化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形式。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隐逸是不同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现,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不羁的生活态度,隐逸是众多文人骚客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他们认为没有实现人生价值的世俗生活不如归隐山林,这体现了他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更有价值的生活的精神向往。
隐逸思想的形成更是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士人对彼时社会境遇的失望所做出的无可奈何,消极的挫败感导致,这也往往是他们想要归隐山林的起始点。
本文主要以元代时期的山水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结合画家的创作,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山水画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隐逸思想如何通过山水画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尽可能揭示隐逸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对具备典型性的山水画进行实例分析得出结论。
一、元代山水画中隐逸思想达到空前高度
元代当时的社会官场混乱,庸官当道,许多文人志士怀才不遇,汉人受到蒙古族人的压迫和歧视,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而且社会正处在文化转型,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期,加剧了汉人中文人志士对社会环境的不满。
他们想要逃离当下生活的环境,摆脱蒙古族人的统治、压迫和歧视,他们内心苦闷的情感只能寄予山水画,希望通过山水画的景象可以表达他们想要归隐的愿望和决心。
在山水画中他们会选择固定的形象来代表他们的隐逸情怀,这些固定的形象通常被当成画家展现精神世界的载体,这也是宋元时期山水画家的创作特点,通过固定的形象来体现特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大多体现的隐逸思想的情感。
对于画家他们会以书画自娱,在通过绘画展现情感的同时,他们渴望表达更加强烈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难以仅仅通过绘画来渲泄释放,往往需要借助辅助的诗词文字来体现,因为文字可以更加直接、更加毫无保留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后来出现的在山水画的旁边增加辅助性的诗文题跋,这样不仅填补了画中的空白,起到了对整幅画的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可以实现文人对于其情感的强烈表达。通过画中诗文的描述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元代山水画中隐逸思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元之前的文人志士和隐士大多会选择隐居山林田野,他们追求身体上远离喧嚣的世俗之地,不受官场斗争的侵蚀,不受世俗之气的污染,他们通过隐居深林野外的方式获得身体上的独善其身和心灵上的轻松愉悦,这在当时的隐士潮流中,达到了发展的顶峰状态。
而在宋元时期,由于当时文化环境和民族矛盾的影响,导致大批的文人志士不得不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他们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压迫,心中有太多的无奈和苦闷,只能通过隐居的方式排解,隐居在当时是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隐逸方式成为了隐居的主流。
一开始时隐士们只注重居住形式的隐居,认为只有身体上实现了隐居世俗之外,才算真正的隐逸状态,但是士人的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他们大多由于一些客观条件而无奈只能通过选择内心上的隐逸,实现其隐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有一些文人志士有较高的内心修养,他们对隐居有着更深层次的执念,他们不在乎隐居的地点是在远离世俗的山林田间还是喧嚣的世俗,他们都可以实现内心的归隐,达到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可以说在宋元时期完成的隐逸思想从身体的归隐到心灵的归隐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隐逸思想的转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山水画中,因此,元代山水画中隐逸思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宋元社会以前归隐思想已经出现,但是当时归隐没有作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出现,也没有实现大部分的文人志士共同归隐,并未出现大量关于隐逸思想的山水画作品,可以说当时的隐逸思想原因也较为简单,无非就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
但这种不满只是针对于少数人而言的,他们选择暂时性的归隐,日后时机成熟还会重新回到仕途中。而元代士人的归隐不同于之前时期士人的归隐,他们是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深刻的民族矛盾彻底失去了信心转而选择的归隐,这种归隐是大多数士人的选择,是一种坚决的、持久性的归隐态度。
由于元代时期每位归隐的士人面对的生活处境不同,其接受的宗教信仰和教育也不同,个性不同导致了归隐的情感不同,隐逸思想的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对政治制度社会环境无望后的集体归隐。
我们细读不同画家的山水画,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他们被迫隐逸的原因和心境情感,可见复杂的隐逸思想也代表着元代山水画中隐逸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元代代表画家的作品思想分析
赵孟从小受到南宋儒学氛围影响,梦想着在时机成熟的阶段进入仕途,因此赵孟此间一直处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阶段,并在元世祖时期顺利进入了仕途,但是元世祖去世之后他又隐居了两年,后来又开始了其仕途生涯。
赵孟作为隐逸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但无法实现,这种矛盾思想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其作品中。他的山水画作品《水村图》描绘的就是朋友的隐居之地,通过山水茫茫、茅屋隐现的景象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和向往,正是由于其山水画排解了他在仕途中想要归隐的苦楚,他的画作整体上的构图和下笔的方式方法虽然可以看出一点董源的影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个性和情感的展现,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另外,《谢幼舆丘壑图》这幅作品同样在构图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画中的人与超脱世俗的仙境之间的比例结构,不仅体现了人物身体上的孤单和隐居,还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平静自然,把笔墨描绘的境界与自己思想的境界达到了如此完美的高度统一。
钱选作为赵孟的好友,在早年间给予了赵孟在绘画方面很多的帮助。钱选自身的绘画水平非常高,对物质和仕途没有太多追求,他的个性在其山水画作品《金碧山水图》、《浮玉山居图》可见隐居山林后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愉快感。他的作品大多是美景、美词,体现了并非渴望归隐的心境,而是归隐之后的那种愉悦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倪瓒的一生对比元代时期的其他山水画家可以说是非常的舒心自在了。因为倪瓒从小跟他的哥哥生活在一起,他的哥哥是一位隐士,所以倪瓒从一开始就过上了归隐山林的自得安逸的生活,哥哥是道家人物,倪瓒受到影响开始修道,对道家思想的了解也比较深入透彻,养成了其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性格。他的作品《林亭远岫图》描绘了一间空无一人的亭子,表明了他要与尘世保持距离,是他高风绝尘的追求。
黄公望游遍祖国的千山万水,结交了各种各样的隐居好友,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升华了黄公望的精神境界,最终其选择了“道隐”,之后又信奉全真教,追求对真性情的体验。解脱自己,释放内心,黄公望经常通过打坐、降心、炼性、虚境凝神来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好地领悟全真教的本意,这对黄公望的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公望的思想融合道家、儒家、佛家三教思想,并且表现在其作品《富春大岭图》、《富春山居图》主要描绘了春天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山岭和高山上的空旷景象,体现的是一种笔简意远、古朴雅致、温婉含蓄的艺术个性,作品中更加追求超然物外的情感。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其真实的隐居之地,对于山峰的描绘层次丰富,下笔果断锋利,体现了千岩万壑的隐居之地,凸显了世俗之外的宁静,寄托了其隐逸思想。
还有吴镇山水画多作披麻皴并以苍古沉郁取胜。主要代表作有《渔父图轴》、《双桧平远图轴》、《洞庭渔隐图》,画卷上只有深邃的天空和平静的海面,渔父在这个萧疏的天地里幽游,体现了隐逸的愉悦和自由。
结论
元代文人画家由于政治和民族政策的压迫,他们的人生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们表达情感的唯一途径就是寄情于水墨山水画作,久而隐逸思想就逐渐产生,他们的隐逸思想因人而异形式不同,包括身隐、心隐、道隐等等,但是体现在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是一致的并且达到空前绝后的鼎盛高度,从而也形成了淡泊孤寂的笔墨意趣。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要打开另外一扇窗。正是因为元人画家的仕途不得志而归而集体归隐,成就了中国元代山水画淡泊潇洒的一座艺术高峰,回望元代,画家们在青灯孤影中的一笔一书,莫不是中华文化的有力写照,令后世景仰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