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所作的《咏萤》,蕴藏着浓浓地不服输的精神

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诗人、官员,他擅长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虞世南所作的《咏萤》吧。

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大特色种类,其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似乎世间万物皆可入其句子。诚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指出的那样:“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咏物诗通过对“物”的咏叹,往往寄寓着诗人的自我内在情况,体现出属于其本身的审美思想和人生体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因如此,许多咏物诗中常常流露出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吟唱丰富的生活趣味,或表现内心的追求渴望,或传达体悟的哲学理念。总之,形形色色,繁杂又富丽。

古代诗人对咏物诗的喜爱超乎寻常,据有心人作统计,仅在《全唐诗》中就已经包含有6262首,达到全部唐诗的八分之一上。作品数目增加的趋势,随着年代的发展逐渐高涨,晚唐时期咏物诗就占据了上半数,足有3557首。由唐迄今,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如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鹅》,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梅花》,于谦的《石灰吟》。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生于南北朝时陈国,卒于唐代贞观年间,政治生涯横跨陈、隋、唐三朝,为人性情刚烈,为官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敬重,称其“忠谠、友悌、博文、词藻、书翰”五绝。他在书法上的成就颇为高超,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但在诗歌方面则表现稍微逊色。

虞世南的诗作,咏物诗清新质朴,边塞诗刚健爽朗,其余则多是应制、奉和、侍宴之作,内容明显比较空泛。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这样评说:“(虞世南)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无疑是十分中肯的。

《咏萤》

[唐]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

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

独自暗中明。

虞世南是前朝旧臣,这样的身份注定其在为人处事方面,不能够表现得比当朝新势力突出,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深藏着各种担忧与焦虑。这种恍惚不安的心情,应该得到理解。毕竟,个人脆弱的生命在时代大浪潮之下,常常显得格外渺小。

所以,在此诗的开始两句,诗人便坦言:“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漆黑的夜空,点点萤火流动,微弱的光芒,一闪一烁,明灭不定;夜风吹拂过来,就飘飘飖飖,上下起伏,左晃右动。前言“小”,不仅是说“流光”,更暗喻自身之人微;后用“轻”,不仅是说“弱翅”,亦指称自己之势危。简短一二句话,便清晰道出诗人当下的情境,不是多么美妙,甚至有些恶劣。

有了上面的铺垫,就合理引导出最后两句:“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出身不好,处境不妙,所以诗人的内心开始提心吊胆,非常害怕没有人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华,那么自己短暂的一生,最终只能像那流萤一样,独自顶着冷风,在暗夜里不甘心地绽放着光明。事实上,诗人在这种担心里,并不是一味地消沉,而仍然怀有着殷切的期望。此处的“识”、“明”,就包含他的这份期盼和自信,期盼他人的赏识,自信本身的学识。

梁简文帝萧纲有一首类似的《咏萤》:“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此诗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对流萤的形象进行生动描写,从而表达出对知音的渴望之情,以及得到知遇之后会不顾一切奉献自身才华的愿景。

而虞世南的《咏萤》诗,却不以刻画萤之形象为目的,反而用以突出内在情绪。在其脆弱又微薄的愿望之中,其实藏着一种浓浓地不服输的精神。诗人最后还是明白过来,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也要像萤火般坚强,始终发光发热照耀和温暖着暗夜,不可轻言放弃。

人生一世,其实是非常困扰的。如果说本诗展示了虞世南没有得意之时、盼望被赏识的苦情,那么他的另外一首咏物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展现出其“居高”之后种种烦恼。或许因为出身前朝的关系,即使凭借个人的实力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但肯定还是会出现许多杂音。出于这般缘故,《蝉》便与《咏萤》传递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愫,一为得志之前的惶恐,一为得意之后的烦忧。然而,即便世情如此险恶,虞世南始终坚持如一,无论得意或者失意,都决不失志,不忘初心,善始善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