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的尚书右丞陆佃的孙子,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是南宋爱国诗人,他用前半生行走在祖国的苍茫大地上,用后半生完成了一个壮士最悲凉的等待。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陆游所作的《游山西村》吧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如果能够想出一句话来形容陆游,首先让我可以想到的便是此句。偏居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不知进取,只知妥协苟且,丑态百出。如此恶劣环境下,明知事不可为,陆游仍然“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夜闻秋风感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始终以诗歌为武器,与那些主和派抗争到底。
梁启超曾经写诗赞颂道:“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诗陆放翁集》四首之二)。的确,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的主题,一直贯穿着陆游的整个生命。而收复故土,也早已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可以说是支撑其生命历程的台柱,亦不为过。
陆游此生念念不忘的便是能够挥师北上,所以在其入朝为官之后,无论身处何等职位,亦无论官职大小,只要揪住机会,便会呈请自己的政治建议:抗金复土,回归故国。这样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非常不讨喜的,既不见于皇帝,又遭主和派人士的打压。所以,陆游的政治生涯便波澜起伏,时时遭到贬谪。
宋孝宗才上位的时候,原本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可惜信心实在不足,再加上主和派的蛊惑,就更加首尾两端。隆兴初,在满朝官员扯皮加上领兵将领不和,诸多原因相加之中,又一次北伐失利。于此其间,陆游上书揭发皇帝亲信曾觌和龙大渊等人,“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孝宗被触怒,降其职,贬黜出朝。
不久,由于抵抗派领袖张浚病死,主和派开始占了上风。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官职,遭到闲置。由此,长达四年的时间,陆游便被迫脱离朝堂,离开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开始卜居家乡山阴镜湖之三山村,与逐渐增多的儿女们一起过着贫寒的日子。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本诗写作于乾道三年(1167年),即在陆游罢免归故里的次年。这是一首流传千载的纪游抒情诗歌作品,抒发了诗人对于家乡自然风光地赞美,以及对于淳朴的风俗习惯地歌颂,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喜悦和挚爱之情,融人情美、风物美和民俗美于一体,通畅而和谐,不啻一幅优美而独特的乡村风景画卷。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很是直接,上手就详细地为我们描写了一场宴客图。在这里,客人是不邀而至的诗人,主人为山西村民们。所谓“不速之客”便是诗人,并不像孟浩然在其诗作《过故人庄》里所写那样,乃是应邀而去,所以题目称之为“故人庄”。本诗题目为“游山西村”,主要就在于这一个“游”字,随心而至,闻声而去。正因为双方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就需要必须的客气与讲究,也不能像孟浩然那样字句之中带着种种随意。
所以,此联第一句便用了一个“莫笑”,这个词是一种讲究,里面包含着双方的客套话,这种客套话当然是放在酒席之上说出来的。画面肯定是这样的:主人对诗人说的,你是在外见过大世面的,莫要嫌弃农村的家常便饭太简陋,好在年前收成都不错,农家鸡肉猪肉管饱管够。诗人听过主人的话语之后,自然而然地接过话头,谦让地说有鸡有肉已经是足够丰盛的。他乡虽好,故里才是常情啊。
这首联之中,给我们泄露的信息分量格外大。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农户自己酿制的米酒,一般放置到开春后饮用,外表看上去显得混浊,但是喝起来却味道醇美可口。所以此处才说“腊酒浑”,才说让诗人莫要笑话的意思。事实上,我们亦可以通过此联的描写,知道诗人来到山西村的具体时间,当是春社时候。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曾经详细记载道:“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或许,这也就成为了第二句里“足鸡豚”的最好解释。
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在下面两联的各种绘声绘色地描写,其实都是在酒席之上的回答与讲述,而倾听叙述或询问的听众正是款待“不速之客”的村民们。如果是像孟浩然那样的熟客,就不会产生如此效果,因为大家都是相知的,就不会有这么多客套话可讲,反而会直截了当地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另外,写诗贵含蓄,那里有如此开篇便写上吃喝的画面的,难道诗人至此便是为了吃吃喝喝的吗?所以诗人之所以这般写来,就是别有用心,打造一个和谐的乡村风俗画卷,让酒席上的吃喝成为诗歌的一个热情的背景而存在于此。
接下来的颔联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便开始讲述自己的美好相遇。陆游的家乡位于江浙山阴(今绍兴市),那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而此时诗人卜居之地为镜湖三山,乃是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的小村子。或许便正是这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让诗人在此春社之日油然而生游兴。山峦重迭,溪水环绕,徐行其间,些微恍惚,莫名产生不知身在何处之感,几乎以为迷失山间。恰在此时,眼前忽然一亮,绿水荡漾,水道曲折,杨柳依依,随风飘舞,野花烂漫,铺满乡间,好一处幽静美丽的村落。
此联十四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全皆寻常字句,但却因描摹生动,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加之把情景、事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于一起,音韵协调,对偶工整,意境优美,富于哲理,似乎信手拈来,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从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言佳句。《唐宋诗醇》如此评价此联道:“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千百年以来,每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的时候,总会从中领悟到蕴藏着的道理与启示: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不抛弃,不畏惧,只要咬紧牙关,勇敢奋进,光明与希望就会出现,逆境亦可以转化成顺境。
至此,诗人交代完来到山西村的缘由,接下来便开始写刚进村时候所见的情景。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此处“箫鼓追随”实际上应该理解成“追随箫鼓”,是说诗人听到箫鼓声音,所以才循声而去。在古代时候,“春社”是很大的一种习俗,并且还被分为官社和民社两类。《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说:“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社日祭祀土地神,穿戴上面大约总要讲究一番,当以简朴严肃的衣冠为主,去掉浮夸修饰,所以给人一种民风古朴、异于时俗的感觉。
花开虽红却无百日艳,天下没有不散之宴,不知不觉地来到最后告别的时刻,酒足饭饱的诗人高兴之余,便和好客的村民们相约:“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如果以后,若是机会允许的情况之下,我一定会找到闲遐的时间,拄着拐杖,趁着皎洁的月光,不时来到村子里叩门拜访大家。这个约定虽然是一个美好的,但却未尝会有实现的机会。一来诗人虽是赋闲在家,却身不由己,朝廷但有所召,就必会离开卜居之地;二来我们也知道诗人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明面上此联为一个与村民的约定,又何尝不是一个对朝廷的相约定,希望自己的仕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能够很快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综观本诗,“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清东方树《昭味瞻言》),其构思严谨,立意精巧,起承转合,游刃有余。全诗着眼于一个“游”字,重点描绘徐行游走状态之下的所见所闻,把秀美的乡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间风俗习惯整合在一幅画卷内,画面清新,情感真挚饱满,从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引导出隽永的哲理。钱钟书曾评论陆游此类诗作:“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宋诗选注》),这首诗正如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