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边塞诗人,曾在边疆生活多年,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异域风俗文化有切身感受,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岑参所作的《丘中春卧寄王子》吧。
岑参这一生是比较悲惨的,虽然他是盛唐边塞派的著名诗人,和高适并称为“高岑”,但是从他连个字号都没能流传下来看,就能察觉其混得十分不如意。他就是一个充满了疑问的谜语,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籍贯也遭怀疑,可见其生前处境之困窘。
然而,其祖上也是曾阔绰过的。通过岑参所作《感旧赋》,我们可以知道:“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其曾祖父,太宗贞观时为相;伯祖父,高宗永淳时为相;堂伯父,睿宗景云时为相。可惜,除了其曾祖父,其他两位都卷入了朝廷内争,而遭到杀害。从此,岑家开始渐渐没落,再也没有权势可以凭借了。正是因为曾经历过如此荣华富贵,在家道中落之后,岑参便从小热衷于功名,梦想用自己的能力一振家族。
可惜,岑参真的很不幸。他幼年就丧父,只能跟从兄长学习。即便这样,他仍然立志学习,满心期望着获取功名。在十年求取功名无效之后,他曾两次前往边关,希望剑走偏锋,可以获取前程,可惜事与愿违,最终没有成功得到显名。
岑参十五岁的时候,移居嵩阳(现河南登封),并在此后数年,开始隐于嵩山西峰少室山进行苦读,根据本诗内容,可以推测大约写于此阶段。这首诗经过考证,可能是遗留下来的岑参最早诗歌作品。
《丘中春卧寄王子》
[唐]岑参
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
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
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
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
诗人在诗题之中,点明了地点:丘中,既诗人隐居的少室山中。时间:春天时分。事情:寄一首写给远方友人的诗作。王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诗人的王姓朋友。
开首两句,“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从字面上来理解,在幽静的山林里,找一块平顺的场地,开建简陋的房屋,不需要多么的华丽,能够容纳自身就好,常常把柴门关着,不受外界打扰,于此刻苦读书。诗人先行对自己居住环境给予描写,隐隐透露着自己的决定。
白室,指没有任何装饰的木屋,处于一种原始状态,喻意居住环境十分清贫。玄关,最早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成为道教修炼专有名词,后来被装修设计借用,指称门户,或专指外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固然都指向关门,但代表的内心情况却有着不同,陶渊明是辞官之后的闲逸,而诗人于此却强调关门苦读的决心。
三四两句,“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既是对真实景物的绘画,更是诗人心里情感的泄露,曾经陪伴友人游玩的地方,现在已经人迹罕至,只有天上的云朵,仍毫无心思地游荡在群山之间,惬意无比。什么时候,朋友能再次来临啊?卷迹,藏匿人的行踪。此处,应是诗人回忆和友人一起四处游玩的地方,触景生情,感叹景观虽在,友人已去。“卷迹”处,友情仍在,“无心”时,怀念已起。有景处存人意,无情时蕴真情,闲淡里实饱含浓厚情意。
五六两句,“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继续对诗人居住周边环境进行描写,竹林深深,风过处,暮鸟喧哗,羽振安谧;山花盛开,掩映处,春风骀荡,春山寂寂。如果说上面两句加重了诗人对往事的回想,那么此时此刻诗人对眼前景象的细腻描绘,既是想要把美景分享给友人观看,更是借对景色的描写来传达对友人的挂念。对于此两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给予一个简单地评论:“佳句。”大抵一切尽在不言中。又或许,已经见过太多如此美妙句子,所以才不想过多言语吧。
由于有了上面大量详细地描写,所以在最后两句,“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诗人才喟叹,美好的盛景往事,想要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出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造成这一切的缘由,恰好就是因为朋友出了远门,此时不在身边,没有了可以一起观赏的伙伴。王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来成为了一个专用代称,借指那些远游之人,此处指诗人的王姓朋友。
岑参的前期诗作之中,多局限于个人述怀,缺乏相应的社会内容,虽然如此,却依旧开始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清新俊逸,显露出“语句瑰奇”的迹象,例如本诗之中“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除了语词之外,更多的却是表现隐居之时的闲淡之情,以及苦读对功名的求取之意,与其后来那种豪迈雄壮、激昂高亢的鲜明边塞风格是大相径庭的,这一点必须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