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韩愈的故事吧。
我们对韩愈都很熟悉,都读过他许多优秀的诗文,但你们知道吗?韩愈还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反佛斗士,他曾在唐宪宗掀起的全国崇佛信佛的狂潮中,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反对。
改变大唐王朝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从繁荣的顶峰跌落下来,国运渐衰,徭役和赋税也日益加重。由于唐朝的寺院享有免税特权,百姓纷纷以寺院为逃避之所。
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也有意保护佛教,他们或造寺度僧,或鼓励民众禅修。到唐宪宗一朝时,唐朝的崇佛活动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唐宪宗派遣太监,率领僧侣多人,前往凤翔法门寺迎佛骨。
第二年正月,一行人将佛骨迎至京城长安,唐宪宗敕令先在宫中供奉三天,然后送往京城各寺院让僧众礼敬。
一时间,长安乃至唐朝全国掀起信佛狂潮,当时,朝野震动,王公贵族、士庶百姓,奔走相告,有焚香供养的,有倾家荡产施舍的,上下仿效,唯恐落后。
面对这种日益高涨的崇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向唐宪宗上了一道《谏迎佛骨表》,极力劝谏,他以南朝梁武帝为例指出,奉事佛法,希求福禄,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韩愈认为供奉佛骨实在是荒唐,他要求将佛骨烧毁,“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不能让天下人及后代被此佛骨所误导。
韩愈甚至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佛如果真有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就都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
韩愈这篇《谏迎佛骨表》当即触怒了唐宪宗,他打算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后来在宰相裴度、崔群等人的极力劝谏下,韩愈死罪虽免,活罪却难逃,被免去了刑部侍郎的职务,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
韩愈对于自己因反对狂热的崇佛热潮,而被贬出京城丝毫不后悔,他在赴潮州的途中,还作了一首七律,继续表达自己的主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申述自己因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即景抒情,既悲且壮,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是韩愈诗作中的精品。这首诗的特点风格近似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
韩愈虽然早早就进士及第,但他的仕途却是一直蹉跎,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已经五十岁的韩愈因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之功而擢升为刑部侍郎。没想到两年之后,又因一道抑佛的奏章而被贬出京城。
韩愈的一生,以辟佛为己任。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谏迎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韩愈反佛精神的鼓励下,唐代一些有识之士的反佛意识也逐渐上升。与此同时,由于佛教势力的过分膨胀,自唐敬宗、唐文宗两朝起,已经有了废佛的意图。到唐武宗时,终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继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灭佛——“会昌法难”。
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的这场灭佛比较彻底,给予佛教僧众以沉重的打击,一共拆除寺院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小型司马)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被迫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土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
佛教经此打击,失去了昔日繁荣的场面,从此由极盛而走向衰落了。泉下有知的韩愈要是得知此消息,应该是很欣慰的了,自己在《谏迎佛骨表》中的理想似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