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唐朝时期诗人,根据史料记载,诗人杨巨源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交往密切,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等,并且受到众人的尊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杨巨源所作的《城东早春》吧。
《唐诗纪事》载:“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
可惜,唐朝太多天才怪才鬼才,大多诗人最终都大浪淘沙,逐渐沉没于时代的潮流之中,默默无闻,甚至于销声匿迹。固然如杨巨源受到这么夸赞的诗人,哪怕有诗作被选入《千家诗》里,流传甚广的也仍只是其中的少部分诗人与诗作。
这一切仿佛都如命运的轨道,早已为你辅好,你只能如实行走于轨道之上。
也许,正是早有预感,或者在与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交往的过程中,杨巨源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情绪的存在,所以因而有感,才写下这首诗作吧。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上手就是一个“诗”字,仿佛在提醒自己是一个诗人,因此会下意识地要求自己,应该时刻站在一个诗人的角度去观察眼前的景色。作为写诗的人喜爱的清丽秀色,与一般人欣赏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此淡雅而不动声色的早春画面,才是诗人需要的。
这里“诗家”不仅指诗人自己一个,而是所有写诗之人。的确,吟咏早春的诗句可是不少,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次句“绿柳才黄半未匀”,毕竟题目是《城东早春》,仍是要写景的。所以,在第二句,诗人就具体描写了眼前所见。柳条方软,枝梢头才刚刚冒出几点绿意,猛然看上去,青黄杂陈,颜色不均。
最后两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人忽然跑开,跳笔而出,去叙述另外一个方面。若是等到长安城中繁花似锦,到那个时候,出门遇见的人都将是去城外郊游赏花的人。
本句里的“上林”指的是上林苑,本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大肆扩充,成为汉宫苑,故址在今天的西安市西面。在这里,诗人用上林苑代指京城长安。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唐代进士及第后,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所以结合来看,本诗里的看花就像一个双关语,明说真正赏花的人,暗言进士及第的人。
考究全诗,统共只有第二句写春景,因为是早春嘛,所以可写的景色肯定并非十分众多,诗人慧眼独具,仅仅抓住柳梢枝头的那一抹绿意,用“才”和“半”,扣紧题目里的“早”,写来极其清新宜人。
写完新柳“半未匀”的早春特征之后,诗人忽地荡开去描写将要到来的仲春盛景,以虚衬实,以秾丽芳春托清新早春,处处显现出诗人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如果用普通眼光来欣赏此诗,至此便可以结束了。但既然此诗开首便明言“诗家”,那么当然不能放过里面的内涵,完全可以剥皮剔骨来看看。大抵所谓“食髓知味,甘之若饴”,就是对赏诗人的写照。
前面说过,盛唐诗人们瑰丽的创作,给后来者增添诸多压力的。不仅是后朝,便是同朝稍晚的中唐诗人们,就感觉到了颇大压力。所以,杨巨源既然要求自己用“诗人之眼”看世界,那么必定以景抒情,喻义分明。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的相比,不是富贵人以俗物的攀比,而是一种智力智慧上的较量。就连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也曾碰见失意瞬间,不禁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说到底,正像此诗中,诗人杨巨源提炼而得的“创作理论”:唯有跳出窠臼,锐意进取,推陈出新,从平凡的事物里发现不一般的东西,千万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人云亦云。写诗就要像新柳那一抹嫩绿,虽然微小,但却因其独特的“早”,反而吸引了诗人目光的关注;如果待到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终将毫无新意,成走马观花,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矣。
说来容易做来难,就说杨巨源本人,虽然胡应麟在《诗薮》里曾极力夸赞:“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 而且《全唐诗》亦辑录其诗一卷,可是到如今又有多少人熟悉他和他的诗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