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和东吴联合才形成了鼎立局面,蜀国是三国中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国家。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国家一切军政大权均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蜀国最核心的国策就是积极北伐。既然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明显不具备战胜魏国的机会,为何诸葛亮依然不顾朝大臣的反对、以削弱国家实力的代价不断北伐呢?一,励志完成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终生理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完全信任诸葛亮,让诸葛亮先后以军师、丞相身份负责一切事务,刘备死后,更是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刘备是汉室宗亲,“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毕生的愿望便是统一天下。可惜,蜀国实力弱小,刘备自己也在夷陵之战失败不久病死。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的梦想,诸葛亮积极北伐,未敢片刻懈怠。
二、转移国内矛盾
魏蜀吴三国,蜀国的国内矛盾是最激烈的。刘备是益州的外人,占领益州的手段也并非光明正大,治理国家过程中实施了不少高压政策,因此,蜀地的士族门阀对刘备有很深的不满情绪。刘禅登基后,刘备嫡系与原蜀地权贵的矛盾日益激烈。诸葛亮积极北伐,就是为了将国内的矛盾焦点转移,使国内各股势力可以统一起来。三、蜀国综合国力弱小,趁机抓住一定的军事优势
蜀国综合国力弱小,国土面积小,人口少,魏国和蜀国均刚刚定国全力发展,在时间的维度上,时间越长两个国家的势力差距就越大,尤其是经济实力。建国之初,蜀国唯有军事力量暂时不落下风,诸葛亮只能当机立断,以暂时军事实力为维护蜀国的安全,逐渐扩展蜀国的势力。
结局显然是注定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位立,最终抱恨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北伐,誓死完成刘备遗志固然可贵,但是,数次北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蜀国彻底拉入了泥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