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后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为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毫无疑问,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之中,诸葛亮都是蜀汉集团的重要一员。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我们通常认为两人的关系紧密无比,而近些年来,网上又出现了各种刘备防范诸葛亮的说法。我认为这都是不准确的,诸葛亮应该是刘备智囊团中的重要一员,与历史上其他的君主和能臣并无二致,虽不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紧密,但也不如网友们猜测的充满了勾心斗角。
诸葛亮只是刘备智囊团的一员,这是势力扩张的必然
赤壁之战前的那段岁月就不必提了,那时候的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几乎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这种情况下他手下的人才自然不是很多。而自从其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开始,刘备才等于真正登上三国的历史舞台,而拥有了固定地盘的他便也开始组建自己的智囊团队了,此后诸葛亮虽然仍然深受重用,但也只是作为智囊团中的一员而已。
诸葛亮只是刘备智囊团中的其中一个
拥有了固定地盘的刘备,等于已经是一方诸侯,他是不会允许手下有人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因此即使重用诸葛亮,也不会赋予其过多的权力,而且一定会在诸多朝臣之中寻求平衡,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早期的庞统、中期的法正、托孤的李严便是如此,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职权划分是势力发展的必然。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确拥有大才,早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手下谋士较少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曾参赞军务,可一旦刘备的实力得到扩张,权力的分割便变得更为详细了,虽然刘备的发展仍然大致遵循了《隆中对》,但此后诸葛亮的主要职责只是负责坐镇后方,治理内政。
在占据荆州之后,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而诸葛亮则负责坐镇荆州,直到庞统死后才招诸葛亮入川;东吴偷袭长沙三郡之时,刘备则是亲自率兵联合关羽与东吴对峙,诸葛亮再度留守益州,直到“湘水划界”;与曹操争夺汉中之时,刘备带的又是法正,诸葛亮仍然留守成都;夷陵之战中刘备独自率兵出战,诸葛亮还是被放在了成都。
以上种种,倒不能说刘备不够信任诸葛亮,恰恰相反,如果不够信任诸葛亮,那么刘备是不会放心的将大后方交给他的,可是他虽然相信诸葛亮,但也不会让其再轻易染指军事,不会让其军政一把抓。
当然,这只是势力发展的必然,随着势力的扩张、人才的增多,职责划分更加明细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源于人的精力有限,即使一个人再有才,也不可能各方面的工作都负责,否则要么处处漏洞,要么迟早累死。另一方面这也是网罗人才的方式,如果你手下只有一个人能够获得重用,其他人才明知不会被重用,岂会投奔于你?
因此,诸葛亮只能是智囊团的一员,这是势力发展的必然,而并不是刘备对诸葛亮不够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或许有所防备,但诸葛亮对蜀汉绝对忠心耿耿
那么刘备对诸葛亮有没有防范之心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体现在白帝托孤之时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一番话。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载,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当然有警告诸葛亮之意,但也只是刘备对自己身后之事不放心罢了,这乃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刘备一生可以说从未对诸葛亮有过疑心。
要知道,早在刘备之前,孙策对张昭也说过同样的话,《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有载,孙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难道孙策同样对张昭不信任吗?其实是孙策对自己身后事的不放心罢了。
至于刘备托孤,以诸葛亮主内,李严主外,虽说有制衡两人之意,是为了平衡朝臣势力,毕竟李严算是益州派的代表。但正如前文所说一样,这同样是为了分工明确,一个主管内政,一个主管军政,就如同孙策给孙权留下的“张昭和周瑜”一样,一内一外共同辅政。
至于诸葛亮,刘备对其有知遇之恩不假,但他对蜀汉则也是绝对的忠心,这一点是极为令人佩服的。在李严倒下之后,诸葛亮可以说是军政之权一把抓,权势一时无两,然而他却从未有过谋逆篡位之心。
综上所述,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其实与历史上的君主和能臣的关系并无二致,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则对其报以自己的忠诚,虽不如《三国演义》中叙述的那么紧密,但也不如其他人猜测的那般勾心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