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李牧死,赵国亡?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除了“杀神”白起外,另外一位就是被后世尊为“军阵之神”的李牧。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战国末年,诸侯争霸的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后时刻。位于诸侯西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其实力对东方的六国诸侯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东方六国为了应对来自秦国的威胁,也纷纷变法图强。东方六国中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领导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也得以大大增强。

于是在这两个军事实力强劲的诸侯国之间,爆发了无数场战争,同时两国间的名将也在源源不断地涌现。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秦赵两国之间。而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李牧,正是这“战国四大名将”中赵国的一员。但他与另外几位名将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在,与赵国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说法呢?难道李牧一个人的生死就能左右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的存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李牧的存在对于赵国的意义。因为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过,战国末年的秦赵两国,名将辈出。或许会有读者有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名将,那只是死了李牧一位,那赵国其他的名将不也能带兵打仗吗?

的确,赵国在战国末年出现了一大批名将,像是赵奢、廉颇、庞暖等。但这些人在朝中的时间,和李牧在朝中的时间是存在时间差的。当赵奢和廉颇等人作为赵国将领和其他诸侯国交战的时候,李牧正在赵国北方边境防范匈奴。而当李牧作为负责与其他诸侯国交战的主要将领时,这些名将有的已经去世了,如赵奢;有的则已经逃亡他国了,如廉颇。所以,李牧实际上是赵国灭亡前,唯一一位可以依靠的名将。

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李牧这位名将的可怕之处在于,在他领导的一系列战役中,一直未尝败绩。所以,李牧的存在影响赵国的存亡的更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李牧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李牧一生的征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北方边境防范匈奴时期,之后才是率领赵军与诸侯征战时期。

说到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时期,自然是后者。这一时期,赵国最为主要的对手,自然是秦国。李牧率领赵军与秦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役,都做到了战而胜之。第一次的肥之战,秦将桓齮已经攻下赵国的平阳和武城,斩首了十万赵军,并斩杀了赵国的将领扈辄。当第二年桓齮再次率军来袭时,李牧临危受命,由北方南下率领所有赵军与其交锋。

因为考虑到秦军连战连捷,士气正高的情况,此时与其交战必然会陷入劣势。所以李牧采取了坚壁清野的固守战术,坚决避免出战,以逸待劳,等待决战时机。赵军等得起,但远道而来的秦军等不起。于是秦军主动出击进攻肥下,试图吸引赵军前往救援进而将其歼灭。

但李牧识破了桓齮的意图,他趁着秦军主力离开营地前往肥下的机会,加上秦军对一直处于守势的赵军疏于防范的有利条件,一举攻占秦军大营。这下秦军反而陷入了被动,只能回师救援,李牧指挥一部分赵军在正面抵御秦军,另外的赵军则从两侧夹击秦军,秦军陷入绝境,十万秦军几乎被全歼,桓齮逃亡燕国。

第二次的番吾之战,则是赵国对秦国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秦王嬴政不甘失败,再次派兵攻打赵国。或许是吸取了上次被围歼的教训,这次嬴政让秦军由南北兵分两路,一路北上试图渡过漳水进逼赵国都城邯郸;一路南下,试图从背后进攻邯郸。李牧分析后,认为邯郸南部有长城和漳水作为屏障,所以击败北方的敌军是第一要务。

于是李牧也兵分两路,他让副将司马尚带领一部分军队固守南方,自己亲自率领赵军主力与北方的秦军交战。在番吾这个地方,两军短兵相接,展开激战,秦军大败。李牧击败秦军后,迅速回师支援司马尚,一同攻击秦军南路军。秦军得知北路已败,不再恋战,短暂地接触后,迅速撤军。李牧再一次保住了赵国。

这一战,为赵国赢得了喘息时间,秦国之后几年都没有再攻打赵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秦王政十八年(前229),这一年赵国北方的代地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造成了大面积的饥荒,再加上多年征战不停,赵国的国力已经极为虚弱。这一次,秦国再一次大军压境,而李牧也再一次领军出征。

但这一次他的对手换成了另一位名将王翦,王翦在于李牧的多次交战中得出结论:李牧是秦军取胜的最大障碍。于是禀告秦王后,采取了离间措施,使得赵王自毁长城,试图将李牧换下,被李牧拒绝后,将李牧诱杀。李牧死后,赵国再也没有可以抵御王翦和秦军的将领,李牧死后仅仅三个月,王翦就击败赵军,并一鼓作气攻下邯郸,俘虏了赵王。赵国公子虽然逃亡代地称王但赵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李牧靠着他不凡的军事才能和百战百胜的卓越战功,成为了赵国最后一位肩负着赵国生死存亡的名将,正是他的存在,赵国才能在秦国的势力如日中天情况下,在秦王嬴政气势汹汹的进攻中支撑下来,还取得了两次重大胜利。从结果来看,正是李牧的死亡,导致赵国再也没有能够率领赵军与王翦周旋的将领,才迅速地走向了灭亡。所以,“李牧死,赵国亡”,所言不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