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不知道没关系,知秀网小编告诉你。
春秋之际,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定下“士农工商”四民的次序,并且一直沿用了数千年之久。《管子》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从这个排位中我们不难看出读书人也就是“士”的崇高地位。有句老话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单单是古代,就连现在也有许多人将它奉为圭臬。在古代社会,阶级分明,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唯一改变自身阶级和命运的方法只有读书。仅仅读书也不够,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入仕,只有进入统治阶层,自己才能成为人上人。虽然说官越大,手上权力就越大。但也并非每个人都想着手握大权,反而是一些品级不高,油水丰厚的职位特别受“欢迎”。毕竟官再大,也得吃饭,也得养家糊口。
远的朝代我们不说,我们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为例,看看这些朝廷的“一品大员”们可以享受到怎样的待遇。
首先,我们需要对清朝的官吏制度有一定了解。清朝官吏的品级基本上延续了汉代以来的品级制度,大体分为九品,共十八个等级。最高的一级就是正一品,最低的叫做从九品。至于那些超规格的王公贵族们,他们自有一套品级制度,我们在这就无须深入研究了。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官员们的收入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做“俸禄”,另一部分叫做“禄米”,它们的发放,每一品级间都有着详尽的规定。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来看,一名“正一品”的清朝大员,每年的俸禄不过区区180两白银,90石禄米。按照购买力来计算,清朝的一两银子放在现在也就大概等于170元的人民币,而清朝的一石大概就是现在的28千克。
这么计算的话,一个正一品的大员,一年工资就是30600元,再加上2520千克粮食。
就这个工资水准来看,别说维持奢侈的生活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那也得是紧紧巴巴的。更何况,官员们也不可能是单身汉啊,一大家子的儿女妻妾,家丁奴仆等着他养活呢。难道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纸醉金迷”的生活真的完全是杜撰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电视剧中对官员生活的奢侈程度纵然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所以大家别忘了,清朝的官员们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这些额外收入,最主要的就是指从雍正皇帝开始的“养廉银”制度。还是那句话,大多数人辛辛苦苦读书当官是为了享福的,不是来遭罪的,工资太低,难免心生怨言。欲望得不到满足,手头一紧,很容易滋生腐败,这一点参照历史上有名的吝啬老板朱元璋就知道了。而养廉银制度,其实就是“高薪养廉”,按照品级发放给官员远远高于工资的额外收入,降低官员们贪污的心理,鼓励官员们保持清正廉洁。但这个远高于工资的发放制度,究竟又是个怎样的“高”法呢?
“养廉银”根据官职大小的不同,一般是基本工资的10-100倍。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真正执行时的划分远比此精细。根据《清史稿》记载,清朝的官员不但有文武官之分,还有京官与地方官之分。官职大小,性质,所任属地的不同,都会造成“养廉银”的不同。我们取一个平均值来说吧:一品的文官每年的“养廉银”大约是16000两银子,按照上面的换算方式,就是272万人民币,加上原本的3万元工资和粮食。也就是说,文职一品官员的年收入大概就是275万人民币和2520千克粮食。那么武官呢?一品武官的年总收入平均下来大概是50万元左右。
文武官职的工资区别已经很明显了,落差已经很巨大了。但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官员们一年到头战战兢兢的方才拿到了那么多工资,那些王室宗亲呢?王室宗亲中等级最高的当属亲王,但他们没有“养廉银”一说,只有“禄米”和“俸禄”。但尽管如此,他们的收入也远超一品大员,有的甚至超过了500万元人民币,名副其实的“高薪”职业。最关键的是,大多数王室宗亲都是不管事白吃饭的,就是有,很多也就是挂个闲职罢了。既无杂音之乱耳,又无案牍之劳形,每年拿着如此高的工资,怎能不让人心生嫉妒。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巨大的落差反而更加剧了官员们贪污的心理,即使有着如此高的待遇,清朝的贪污现象依旧严重,“高薪养廉”的政策也变成了一个无稽之谈。
有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小官巨贪”。并非高官要职之人,尚且如此猖狂,那些真正位高权重的高官们呢?结论可想而知。
苛捐杂税不断加多,国库却还是连年空虚,所谓繁荣的大清王朝背后却是外强中干。在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之下,清朝表面脆弱的繁华,就犹如镜花水月一般,一触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