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为何选择在埃及建立城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去世,由于缺乏一个足以服众的强有力的继承人,原来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被他的继承者们瓜分。他们延续了对东方征服之地的占领,也就面临着与亚历山大同样的难题,如何在异族的土地上巩固他们的王朝统治,建立城市也就成了他们的选择之一。继承者热衷于建城,显然是受亚历山大的影响。

一、卡山德

卡山德在继承者中建城最早。根据著名的帕罗斯石碑推算,他在公元前316年最先建立了卡山德里亚和帖萨洛尼卡。从城市名可以看出,卡山德只建立了一座以其本人命名的城市,很可能是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常驻地。根据狄奥多罗斯的记载这座新城不仅取代了原来的波提代亚,还兼并了帕列尼半岛及其周边的其他城市,包括奥林图斯在内。

至于帖萨洛尼卡,卡山德自然是以其妻、腓力二世之女帖萨洛尼卡命名。作为马其顿王位的觊觎者,他深知在建城一事上仿效腓力和亚历山大,并且用其妻之名命名,表示自己与阿吉德王室的联系,表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同年卡山德还重建了被亚历山大摧毁的底比斯(彼奥提亚),但有可能未对其重新命名。

除此之外,他还有可能在伊利里亚建了一座安提帕特里亚,纪念其父安提帕特。关于此城,李维称其是一座“位于狭隘通道之上的防守坚固的城市”。假如李维的记载属实,那么它最有可能建于公元前314年,卡山德控制伊利里亚之后。卡山德在伊利里亚的开拓可以视为腓力二世以来马其顿人向周边地区开疆拓土的延续。从伊利里亚在此后未对马其顿构成实质威胁可见。建立诸如安提帕特里亚这样的据点,确实收到了成效。

虽然卡山德统治时间较短,但是其建城活动在继承者之中显然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受其影响,吕西马库斯、安提柯以及塞琉古等人也都相继建立了新城。

二、吕西马库斯

吕西马库斯的建城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其一,建立以自己或家族成员命名的城市。代表城市是色雷斯的吕西马凯亚。这不仅是其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一座真正新建的城市。根据帕罗斯石碑所记,其建城时间为公元前309年。吕西马库斯之所以建立该城,很有可能与当时亚历山大四世被害有关,吕西马库斯有意称王建都,以此作为统治色雷斯地区的中心。

不少文献史料提及该城位于色雷斯半岛中部,距离普洛滂提斯的帕克提与马拉斯湾的卡尔迪亚附近,在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图上,它位于Hexamilion,近代学者史密斯在《地名词典》上采纳了托勒密的观点。然而,沃尔班克并不同意,在讨论安条克三世重建吕西马凯亚的时候,他引据阿庇安的记载“卡尔迪亚和吕西马凯亚像大门一般扼守着进入查尔森尼半岛的通道”,并指出“它应位于两处入口之一的位置”。

虽然该城的精确位置至今尚未确定,但是毫无疑问它位于马其顿通往色雷斯的必经之路上,其战略意义自然也不容小觑。且该城靠近色雷斯腹地,阿庇安称其为“抵御色雷斯(部落)的屏障”。事实上,在吕西马库斯死后,这座城市最终也确实被色雷斯人所毁灭,也从侧面证明了此说的可靠性。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切利科夫并不认为这是建城的首要原因,“要抚平色雷斯人,任何内陆的城市都比吕西马凯亚更合适,这座城市靠近海洋,可以看出吕西马库斯确实是在准备探索海洋,期望能从海上(向安提柯)发起袭击。”

切利科夫的这种解释是合情合理的:吕西马库斯在伊普苏斯之战以后才控制小亚细亚西部,后来新建的尼凯亚、改建的特洛亚的亚历山大里亚以及伊利昂原来皆属安提柯的势力范围,这些城市距离吕西马凯亚不远,说明吕西马凯亚也位于抵御安提柯军事威胁的前沿。除了吕西马凯亚之外,他还有可能将港口淤塞的以弗所,迁至重建为阿尔西诺伊,以其妻命名;在色雷斯北部的黑海沿岸建立阿加托波利斯以其父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座城市虽然并非吕西马库斯直接建立,却深受其影响:即埃托利亚人建立并献给吕西马库斯夫妇的埃托利亚的吕西马凯亚和克诺普的阿尔西诺伊。这种特殊的建城命名方式正反映了希腊化时期城市与国王关系的微妙之处。

另一方面,吕西马库斯还对原属安提柯的希腊化城市予以改建并重新命名。他建立的城市并不多,却有四座曾经是安提柯建立的,包括伊利昂,也可能是建立在安提柯的筹备基础之上。

斯特拉波是这样记载的:在他去世之后,吕西马库斯也特别关心这座城市(伊利昂)。他修建了一座神庙,围绕城市修筑了一道长约40斯塔德的城墙,把周边损毁的古城居民移居到这座城市中来。同时,他也很关注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建设,它先前曾是安提柯建立的安提柯尼亚,但它现在改了名字,因为他认为作为亚历山大的继承者,首先以亚历山大名字命名城市是自己神圣的职责,然后才可以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城市。

从斯特拉波的记载中可知,吕西马库斯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居地兼并,还为这座城市建立了40斯塔德的城墙。推动他改建的动力除了抹灭敌对的安提柯的痕迹之外,很有可能还有宗教因素。至于他改建特洛亚的安提柯尼亚时以亚历山大命名,则很可能与他此时发行亚历山大钱币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亚历山大之名推行政治宣传,标榜自己为亚历山大的合法继承者。

总体上看,除了色雷斯的吕西马凯亚之外,其他的城市的军事作用都不是很明显。他所建的城市虽然大多为对已有城市的改建,但是不少城市在其去世之后仍保留着原有的名字与旧址。究其原因,切利科夫认为,吕西马库斯同样也败于塞琉古之手,其原因是“吕西马库斯不像安提柯树敌多,遭人嫉恨”。另一方面,建城往往意味着政府和政权更迭,也是建城者在该地区确立统治的表现,然而,塞琉古王朝对吕西马库斯统治的旧地——小亚细亚西部控制力始终较弱,这也是塞琉古王朝未能对这些城市进行改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新建的城市大多以托勒迈斯、贝列尼科和阿尔西诺伊等王室名或者菲洛特拉、费勒德尔菲亚这样的称号命名。从总体上看,托勒密王朝在建城分布上呈海外与边远地区较多,埃及本土较少的特点。以往不少学者认为托勒密王朝所建城市中很少有真正新建的城市,没有为推进城市化做出贡献。在埃及本土,托勒密王朝确实可能只建了一座真正的希腊化城市,即底比斯的托勒迈斯。这很可能与埃及已经具备健全、有效的行政体系有关。在埃及本土引入城镇体系不仅是不必要的,也有可能影响了国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然而,从海外建城情况来看,托勒密王朝却颇有建树,其主要建城区域有:昔兰尼加、红海沿岸、腓尼基和科厄勒叙利亚、小亚细亚沿岸、爱琴海诸岛与塞浦路斯。

托勒密王朝建城活动除了具备一般希腊化国王的建城特点之外,还有着鲜明的个性。正如其他王朝,它也大多通过建城来应对亟待解决的统治难题。托勒密王朝早期积极与同期的其他希腊化国王争夺东地中海沿岸的领地,几乎波及一切所能触及的区域,反映出他们有意争取整个希腊化世界的霸权。

除了争夺疆土之外,托勒密王朝还力图通过建城实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控制海洋商路,保障海上交通;第二,建立强大的舰队。只有控制小亚细亚沿岸及塞浦路斯等地才有能力取得造船的基本原材料;第三,招募新兵。在三大希腊化王国的政治版图基本稳定之后,只有安提柯王朝可以较为容易地从马其顿和希腊本土征兵。埃及本土缺乏充足的希腊裔兵源,只有控制东地中海世界,才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人力资源。

埃及以外建城活动的活跃程度是托勒密王朝海外政策的风向标。从整个王朝的建城活动来看,托勒密二世最活跃。托勒密四世之后,漠视海外问题,开始往埃及本土收缩。托勒密四世去世之后,王朝开始面临深重的危机。

托勒密二世在爱琴海岛屿、塞浦路斯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建立了十余座港口城市,大多以其同父同母的姐姐兼妻子阿尔西诺伊命名。塞浦路斯是托勒密王朝除埃及之外控制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托勒密一世初涉此地大约是公元前313年,萨拉米斯海战之后一度被“围城者”德米特里所占,最终又于公元前295年重新夺回。该岛盛产木材和柏油,此二者都是造船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托勒密王朝欲插手小亚细亚与爱琴海事务也必经此地。

托勒密二世开始,商业利益也逐渐与军事方面一样成为王朝开拓疆土、建立据点的重要因素。在托勒密二世向红海一线表现得尤其明显。托勒密王朝在除了色雷斯的几乎所有区域都建有据点。昔兰尼加的第一个据点可能是托勒密一世建立的。一些学者认为托勒密王朝在腓尼基以南沿岸地区以及东面的约旦河谷建立据点就是为了拱卫科厄勒叙利亚。为了加强对科厄勒叙利亚的控制,与塞琉古王朝对抗,他们在该地的殖民建城活动也较活跃。

尽管波利比乌斯与托勒密王朝早期国王不在一个时代,但是他通过长时段的观察,发现了积极海外政策是托勒密王朝的优点。“由于将手伸得如此之长,而且有那么多小君长作为屏障,他们完全不必担心埃及领土的安全。正因为如此,他们自然关注海外事务”,出于经济利益向红海开拓。

总结

国王主导建城是这一时期建城活动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现象在东征开始之前就已由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作为王子的亚历山大率先尝试,在近东地区也有过先例,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埃赫那吞和波斯的居鲁士大帝都曾经建立过以他们命名的城市。然而,从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建立第一座亚历山大里亚开始,这种建城方式在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整个希腊化世界流行开来,这与马其顿人面临的严峻统治形势有关,与近东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多都城制的传统都有关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