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黄色是帝王的专属色,则天为追求一身黄袍翻手为云,痛下毒手;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为新帝;清代黄马褂虽小,却能光耀门楣。在众多明的帝王画像中,两宋许多皇帝又以清一色的“红袍”“特立独行”。但实际上,黄和大红并不是长久以来独一无二的帝王专属服饰配色。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帝王服饰颜色演变史,接着往下看吧。
一、玄色当道的帝王冕服
正如我们一年四季有不同衣物,不同场合着不同服饰一样,古人的衣柜也可以被塞得满满当当。但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能拥有随意穿衣的快乐。真正能“随心所欲”挑选衣物的,好像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可若再扒拉帝王的衣橱,我们会有更惊人的发现:帝王最高规格的衣物也是有颜色限制的!
帝王最正式的服饰,无疑是他主持、参与大型祭典时的着装。这种着装不是大名鼎鼎的龙袍,而是我们许多人都不太熟悉的冕服。
冕服的明确历史可追溯到两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那时“皇帝”都还只是“三皇五帝”,但冕服作为以传统深衣为基础的“正式礼服”就已经出现在了周天子的重要仪典上。
据考证,在两万多年前,山顶洞人开始对红色生出崇尚之情。而到了夏朝,黑色一枝独秀,成为国家的象征。商朝时,白色又取代黑色,风韵独树。而到周代,人们推崇的颜色增多,青、红、白、黑皆得到喜爱。尤其是象征春天和吉祥的青、红热度极高。周天子的服饰就多是赤红。
实际上,冕服与颜色潮流几乎没有关系。《周礼》记载,天子有六套冕服,无一例外的都是符合“天玄地黄”之理念的上玄下纁(即上衣为黑色,下裳为地黄色)。仅仅是冕服上的纹饰,在周代曾由十二种缩减为了九种,周代以后又恢复为十二种。
到了秦代,秦始皇参照五行与五色分别相配的“五德”说,将黑色作为大秦的代表。先前因为诸侯分裂而被冷落的玄色再度走红,成为身份的象征。
汉代,虽然赤红、地黄等颜色在冕服上又分得了一席之地。但自周代冕服定型,到来自关外的大清最终覆灭,帝王的冕服都基本遵循了以黑色为基础的配色原则。
因而可以说,无论皇帝是大一统皇帝还是割据皇帝,是汉人皇帝还是少数民族皇帝,玄色一直是尊贵之色。他们最正式最珍贵的服饰也势必以黑色为主导。如此稳固的地位,无论是明黄还是赤红都难以撼动。
二、正色和唐代二黄
当然,堂堂帝王的衣柜不会只有单调的黑色。在帝王的常服上,对应金、木、火、土的青、赤、白、黄这另外四个“正色”也非常常见。春装多见青色,夏季多见赤红,夏末常有黄色,秋日多有白色。冬装还多采用黑色。
那我们熟悉的明黄色帝王龙袍又是什么时候成为定式的呢?这个答案可以回到唐代去寻找。
唐代,帝王的冕服还是遵循“玄衣纁裳”之制。不过出于观念的转变和个人喜好,唐代帝王在常服上倾向于选择朱黄色,朱黄色自然是“龙袍”的标配!此时的明黄色人人可穿。
后来,帝王着黄色常服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而朱黄和明黄又过于相似,不好区分。所以天子常服为黄色,一般人不得再穿着朱黄、明黄等黄色逐渐成为一种定式。这便最终发展出妇孺皆知的黄色是帝王专属颜色一说。
三、两宋与大红的交织
不过说到底,黄色为帝王专属服饰色彩,和帝王穿着其他颜色的服饰其实并不冲突。在常见的画像中,宋代帝王都身着赤红的衣袍,也并不意味着宋代皇帝就真的“特立独行”。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他就给两宋定下了明确的服饰制度。其中就有黄袍是帝王专属。而我们在许多宋代帝王画像中所见的红色衣袍,其实是当时的一种“礼服”或朝服。
这种礼服并非冕服,而是一种祭服,在规格上要比冕服低。祭服内袍为白色中单,外袍为绛色纱袍,下裳为绛纱裙,即为大红、正红。祭服的衣领、衣袖和其他有需要的部位则饰有黑色缘边。领间有白色的方心曲领,腰间还有金玉带,搭配白袜黑鞋。
而相关朝服是绯色衣裙,内衬白花罗制成的中单。这种朝服常搭配罗大带、白袜黑鞋等,所以乍一看和绛色礼服有些相似。但它其实不是帝王专属。不同等级的朝官也可穿着,只是在规格和配饰上有所差别。
总的说来,古代帝王服饰既有专属配色,也有普通色彩。被视作尊贵之色的青、赤、黑、白、黄常见于帝王衣橱。黑色、朱黄、明皇、绛色等在某些时代也是明文规定的专属色彩。人各有所好,皇帝也一样。历史的很多细节超越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