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为什们能让朱棣念念不忘?他有何魅力?

明代官场宗与“黑暗”“腐败”之类的词语挂钩,这个王朝的倾覆的确与这些阴暗的东西息息相关。但明代却是也存在过一段繁盛的时光,那就是明成祖朱棣治下的永乐盛世。永乐盛世的主导者自然是有着帝王光环的朱棣,但他的成功离不开夏原吉的辅佐。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不起眼”的大明文臣

和许多名留青史的读书人一样,夏原吉早年拿到的也是一个颇为艰难的“剧本”。虽然祖籍江西德兴,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却因公不得不举家搬迁到长沙府湘阴县。所以夏原吉既算是江西人,又算是湖南人。

尚且年幼时,夏原吉其实并未表现出多么出众的才华。但父亲的早早辞世让他也只能走上“力学养母”这条路。所幸,他是适合读书入仕的。寒窗苦读数年后,他被推荐进入太学学习,并被选入宫中获得书制诰之衔。

再之后,夏原吉的“剧本”就多了些老天偏爱的味道。一次偶然,明太祖看到了在喧闹人群中独自正襟危坐的夏原吉。朱元璋“诇而异之”,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特殊,于是直接将夏原吉擢升为户部主事。

虽然空降户部,夏原吉却表现出了超凡的适应能力。户部尚书郁新对他连连称赞。一位姓刘的郎中曾嫉妒夏原吉的才干,联合一书算生诬陷夏原吉,结果被朱元璋直接斩首弃市。待到建文帝即位,夏原吉顺利升任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成为巡查福建的“采访使”。

后来明成祖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夏原吉作为建文朝的官员被人捉拿压到朱棣面前。可朱棣不但没对夏原吉动一刑一法,还将他任命为户部左侍郎,后又排除异议擢升为户部尚书。

虽然从洪武朝到永乐朝,夏原吉都不是宋濂、刘基这样的名臣。但凭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夏原吉愣是一直都被帝王放在眼里,成为了一个“不起眼”的良臣。

二、“特抠门”的大明管家

在《明史》中,夏原吉的传记有约2800字,其中永乐朝的记载超过1650字。由此可见,夏原吉人生的真正巅峰,与明成祖朱棣息息相关。

在永乐朝,夏原吉参与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两类:地方事务与中央事务。在地方,夏原吉充分发挥了自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本领,成功治理浙西水患。永乐十八年(1420),他还救下参与唐赛儿起义的大批农民,成功缓和了当时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中央,作为主管民政和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一反明代高官的贪腐之态,将“抠门”贯彻到底。

对夏原吉来说,“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是自己的日常工作;对财政实况了然于胸,能随时随地给帝王回复恰当的财政计划是自己的基础职业素养;帮国家能省则省,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自己工作的根本目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第五次出兵北征蒙古,且这次还决意亲征。对此,夏原吉冒死上书,直言连年师出无功对国家财政的消耗、国内灾害对国家发展的不利,以及朱棣龙体欠安不宜亲征的真相。只不过这一次,朱棣怒火中烧而没有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反将他抄家下狱。

三、让朱棣念念不忘的大明功臣

可如夏原吉所言,彼时大明的国情已如此不利。朱棣的这第五次北征自然是没能成功。在回京途中,病情加重的朱棣在床榻上发出:“夏原吉爱我”的哀叹,后悔自己未曾接受这位合拍老搭档的忠告。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朱棣病死于回京途中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而仁宗一上任,夏原吉就被从狱中放出,不仅官复原职,还被赐以少保兼太子少傅的名誉头衔。不过夏原吉婉拒了仁宗的好意,只是回到户部接连提出并开展一系列惠民利国的良策。

仁宗病逝后,夏原吉再度出任宣宗朝辅臣。朱高熙谋逆时,正是夏原吉说服了犹豫不决的宣宗亲征平叛。宣宗北巡时,夏原吉亦随行,并劝帝善待护边将士。

宣德五年(1430)正月,作为五朝老臣,夏原吉入宫领赏。而到这一年,他早已不是默默无闻的小臣,而是获得了“含弘贞靖”之银印,与六朝重臣蹇义平起平坐的大明肱骨。只是可惜,在领赏归家之后,这位为大明“抠”了一生的贤臣合上了双眼。

《明史》称赞,五朝“吏治修明,民风和乐”,正是因为重用了夏原吉。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实现,亦是离不开夏原吉。夏原吉是不是“深爱”朱棣我们不得而知,但朱棣对他青眼相待自是无需多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