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的农业发展如何?经过了哪些变迁呢?

农业。最早为高句丽作传的《后汉书)、(三国志)已将农业作为他们社会的主要生产介绍。由于高句丽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一带的多山地区,耕地有限,因而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谷物还不能满足他们的正常生活所需。史载其地“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其俗节食”①,就是对这一史实的记录。

这一状况约延续到5世纪中叶。依据是,尽管高句丽人在5世纪初(东晋末)已占有农业相当发展的辽河以东地区,但(魏书》记北魏世祖拓跋煮(424-452年在位)派员外散骑侍郎李敖至平壤册封高琏时,访其方事记事中谈到:“土国薄清,蚕农不足以自供,故其人节饮食。”③这大概是由于高句丽人与慕容鲜卑在辽东多次进行争夺战争,辽东的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尚未得到恢复。此以后,随着慕容鲜卑的衰落和高句丽境内大部分地区不再有战争.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持续了近五百年的高句丽社会内农业生产落后的状态有了改变,农产品多起来了。

这一变化,在以后的断代史《高丽传》记事中,提供了足够的说明资料。如《隋书·高丽传》,不仅没有无良田,其人节食的介绍,反而有高句丽社会内规定税租,“人税布五匹,谷五石”;“租户一石,次七斗,下五斗”。①人们能拿出这么多粮食纳税租,反映了农产品严重缺乏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又如两唐书(高丽传》记其“种田养蚕,略同中国(中原)”;还谈到李勋攻克盖牟城得“粮十万石”,唐军拔辽东城获“粮五十万石”,后奉诏班师,“辽州粟尚十万解,士取不能尽”。②这些记事说明,隋唐时期,高句丽区域内农业生产有长足发展。这是高句丽贵族集团重视农业生产的结果。如(三国史记》载,平原王阳成(一作汤)在其二十五年(583)“二月,下令减不急之事,发使郡邑劝农业”③。仅凭这一记事可以得出结论,至迟在6世纪后期,高句丽最高统治者已把农业生产放在一切生产之首。

农业的主要生产者,是“下户”④;主要生产形式,是以户为单位。“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名之为择京”⑤,即是对这一史实的写照;主要生产工具,据今吉林省集安地区出土的资料,有铁犁、铁钵、铁镰、铁铲、铁插等十余种0有学者据角X墓、舞踊墓壁画中有牛挽车,推断高句丽人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使用牛耕。

这一推断是有道理的,因为唐太宗指挥唐军战胜高延寿、高惠贞的援军时,“获马三万匹”,牛达“五万头”。①农作物种类,史书中常见的为谷、“米粮”,也有粟、麦的记载。根据高句丽人选择新王城地址,把“地宜五谷”作为可迁条件列举,他们的谷物种类当也包括了稻、黍、翟、麦、寂等。另外,据诸史对高句丽人衣布、帛的记事,他们还种麻和养蚕。养蚕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在高句丽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因为上引《魏书》中有“蚕农”,(旧唐书》中有“种田养蚕,略同中国(中原)”之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