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侍卫为什么能佩刀?清朝统治者为何那么信任这些侍卫?

御前侍卫是清初时期建立的侍卫制度,随着皇权的集中与巩固,其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划分也更为细致。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侍卫”这一官职的沿革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清以前、明代、清代这三个历史阶段。明清以前的侍卫,在早期,代表着侍从以及护卫,例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所写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后来侍卫这一官职慢慢演变成了跟随在帝王身边,护卫帝王的武官。

明代的御前侍卫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锦衣卫,他们身着红色的衣服,手持绣春刀,威风凛凛。这时的锦衣卫多了一层特务机构的员工的意思,直接为皇帝负责。锦衣卫不仅是一个官职,也是一个机构,在明朝,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内行厂暗地里被称呼为“朝廷鹰犬”。

到了清朝,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扩大和巩固,清朝的侍卫队伍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清政府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备的、官职更加细分的侍卫制度。在这一整套体系中,御前侍卫显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常看的电视剧中,御前侍卫通常都是佩刀的,然而在当时的皇宫都是不允许携带管制刀具的,那么清朝皇帝为何对这些侍卫如此信任呢?

(一) 选拔条件

事实上,清朝御前侍卫的等级细化,名额的限制也十分严格。也正因此,御前侍卫的选拔条件是极其严格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任御前侍卫这一官职的。

首先,出身是御前侍卫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侍卫的出身标准中,汉人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这就已经筛去了一大部分人。即便是在“天子自将”,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汉人也是排除在外的。御前侍卫大部分由以下这些人担任:首崇满洲、恩宠勋贵(即武艺高强的宗室子弟,而这些人大部分后来都成为权倾朝野的满族大臣)、蒙古王公的子弟等。也就是说,御前侍卫都是由门第高家世好的勋贵子弟担任,和下层的平民百姓毫无关系。

其次,清朝御前侍卫的选拔对侍卫们的相貌、文采也要进行一定的考察,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筛选的力度。相貌端正、文采优美、武艺高超的人本就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还需要高门的勋贵子弟,这就更是百里挑一了。

最后,关于御前侍卫选拔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难选拔的一点,那就是对皇帝的忠诚度。为了达到这一点要求,一般来说,御前侍卫都是由皇帝十分信任的宗室子弟来担任,或者和皇帝从小一起长大的十分信重的人来担任这一重要官职。

如康熙时期的纳兰容若,他的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是多尔衮同母的哥哥的女儿,所以严格上来说,纳兰容若和康熙是表兄弟的关系。

(二) 主客观因素

皇帝之所以对御前侍卫十分信任,除了以上介绍的选拔条件十分严格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主客观原因。首先是御前侍卫的主观因素。作为皇上身边的红人,御前侍卫是一个光耀门楣的存在,他们不仅俸禄极高,拥有许多的福利补贴等,还具有品级,可以光宗耀祖。《教泽碑》中曾记载清朝的武进士何礼,经过层层选拔后成为御前侍卫,不仅赐花翎,穿黄马褂,还赐了御前侍卫匾,他的家里人无一不以此为自豪,将之视为无上的殊荣。拥有着如此之多的优厚条件和丰厚的待遇的御前侍卫,感谢皇帝的恩宠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想要造反呢?

其次是客观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御前侍卫都允许佩刀的。御前侍卫少之又少,而带刀的御前侍卫就更是万里挑一了。御前侍卫的品级约摸在正三品和正六品之间,带刀的御前侍卫要求至少是四品,这就又筛去了许多人。而这些带刀的御前侍卫大多数是皇帝的亲信,是知根知底的。除此之外,还有清朝律法的严格约束,即便御前侍卫有贼心,也未必有贼胆,毕竟酷刑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在皇帝身边刺杀他,不管刺杀成功与否,都难以逃出皇宫的天罗地网,最终不仅自己会被凌迟处死,还会牵连到自己的亲人。

清朝的皇帝为何如此信任御前侍卫,甚至允许御前侍卫佩刀?首先是御前侍卫的选拔条件十分严格,成为御前侍卫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其次是御前侍卫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生活富裕,光耀门楣,感谢皇帝的恩宠都来不及,更遑论刺杀皇帝了。种种因素作用下,皇帝自然对御前侍卫不抱戒心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