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清代三朝权臣,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曾接受顺治帝的遗诏成为顾命大臣,他的结局却是囚死于牢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康熙八年(1669)五月,已下嫁给权臣鳌拜之侄讷尔杜的顺治皇帝第二女、康熙皇帝同父异母之姐硕恭慤公主突然背负上罪名。
“罪过”当然不是久居闱院的硕恭慤公主犯下的。她只是被连坐。而真正被康熙处罚的,是当时瓜尔佳鳌拜家族的核心——鳌拜。
一、清代幼帝辅政体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清军迈过了山海关。然而在前一年,即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满清上层就陷入了争夺权势的漩涡。以睿亲王多尔衮、英郡王阿济格和豫郡王多铎为代表的一派,与以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为代表的一派,以及欲立九子福临为新帝的以永福宫庄妃为代表的博尔济吉特氏集团相互僵持,满清统治阶级久久不能回归宁静。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满清还要与南方汉人争夺统治权的节骨眼上。所以在交手数回后,在皇太极去世的第六天,众人得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年幼的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与豪格辅政,直到福临能独立行使大权。
这样一个各方诉求都有所满足的折中方案,看起来确实是当时的最好选择。然而现实是,辅政大权很快就几乎全落入多尔衮手中。豪格不断被打压,最终于四年后死于狱中。于是随着多尔衮权势的膨胀,满清统治阶级内部的首要冲突逐渐转变为了多尔衮与博尔济吉特氏的斗争。如何巩固君主的统治,扼制权臣势力的发展,成了清廷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英年早逝,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顺治帝即位初的难题便又摆在了众人面前。不过这一次,有了多尔衮先前带来的教训,新的辅政大臣全都成了异姓权贵。虽同样是在朝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权贵,但这些异姓大臣同亲族摄政王还是无法相提并论。因而以鳌拜为代表的四大辅臣,就这么在顺治帝的嘱托中,在博尔济吉特氏的利用下,开始在相互牵制之中左右清廷政局。
二、鳌拜在清初的影响力
鳌拜出身的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明万历十六年(1588),鳌拜的祖父索尔果率领五百户族众归附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索尔果的长子费英东被授为头等大臣。这为家族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万历二十九年(1601)之后,满族内部形成了一种军事组织——牛录。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分定专管牛录,鳌拜的父亲卫齐掌管了半个牛录。次年皇太极又对牛录进行了调整,卫齐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掌管了一个专管牛录。
而鳌拜,很早就跟随着皇太极四处征战。因为参战众多,战功赫赫,鳌拜在约在不到三十岁时就获得了“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荣誉,他被赞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在顺治帝去世后,鳌拜本支持豪格一派。但因为多尔衮气焰过盛,鳌拜也接连遭到打压。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帝亲征,对大清忠心耿耿的鳌拜才被再度重用,直至以顺治帝心腹的身份成为托孤辅政四大臣之一。
三、鳌拜人生的历史转折
在辅政的前三年,通过自己过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鳌拜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成为实权不断加大的卓绝存在。顺治帝至康熙帝的权力交接之所以能相对平稳,离不开鳌拜的付出。但也正是因为另三位辅政大臣不愿或不足以同鳌拜对抗,四大辅臣相制衡的局面,很快也转向了鳌拜一家独大。
鳌拜越做越大,康熙帝也越来越成熟。皇权与专权的矛盾,一触即发。
要铲除鳌拜,尚未独掌大权的康熙帝自然是没办法与之硬碰硬的。所以康熙帝想了个掩人耳目的办法:召集一批年轻的忠心之士,在宫中练习一种类似现代摔跤的“布库”……一段时间后,即康熙八年(1669)五月初十,正为年轻皇帝“耽于玩乐”而偷喜的鳌拜在毫无防备之时被请去观览“布库”,随即被擒。
五月十二,康熙帝钦定了鳌拜及其党羽的十二条罪状,即《康熙帝钦定鳌拜等十二条罪状谕》,其中鳌拜因“任意妄为”而“大失天下众望”。五月二十九,见康熙帝是铁了心要惩治鳌拜,一众鳌拜反对者也呈上鳌拜的三十条罪状,说他欺君擅权。但念在鳌拜多年来确实为满清殚精竭虑,康熙帝还是把原本对鳌拜的立斩改为籍没拘禁。
五月至七月,鳌拜的亲族,包括从皇家下嫁的硕恭慤公主,以及其党羽,也接连被审讯、处理。同时,长期以来被鳌拜打压,甚至残害的众臣,也逐渐被康熙帝平反。六部重要官员,亦被康熙帝大量替换为忠于自己的人……
鳌拜被擒,其党羽被清理,这成为了清廷实权向康熙帝手中回笼的标志。辅政四大臣的刺头已被铲除,辅政大臣体制于康熙帝而言不再有意义,这个深刻影响了顺治与康熙两朝的摄政、辅政体制,也就被顺势取消。直到清末咸丰帝六岁即位,以及之后慈禧太后势力崛起,辅政才又一次左右清廷政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八年(1669)不过是其中的六十一分之一。但因为鳌拜在这年被擒,康熙帝开始正式独揽大权,这一年便也是六十一年之中的重要部分。满洲的第一勇士虽成为过去,但大清的盛世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