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如海为何会被革职?他是贪官吗?

林如海,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红楼梦》中存在很多读者无法理解的点,比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当年为何会请贾雨村来给林黛玉当老师?甚至与贾雨村交往甚厚?读者基于伦理道德情感的阅读期待,对此情节往往难以理解。

之前亦有论者进行找补,认为贾雨村为人虚伪做作,骗过了林如海,林如海本人对贾雨村过往的经历应该一无所知,这才被贾雨村的正直表象所欺。

笔者闻之,枕臂而笑,此类论者看《红楼梦》一书,格局太过狭隘,故而犯了“先入为主”之弊,但凡对书中细节进行用心探究,便会发现,林如海对贾雨村完全是了解的。

仅举一例,《红楼梦》第3回,贾雨村因前番从冷子兴口中得知了朝廷起复官员的信息,便想要借助林如海的力量,重新进入官场,可贾雨村还未开口,林如海却早已安排妥当了一切,且看书中所记:

如海道:“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雨村一面打躬,不释口。——第3回

这个情节隐含的信息量极大,却总是被读者们忽视,认为林如海只是热心帮助而已,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官场现实。

林如海主动替贾雨村张罗起复之事,可见他对贾雨村格外重视,而要起复官员,除了这一封薄薄的推荐信,更重要的是金银花费、官场打点,这些也在林如海的计算范围之内,故称“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陈大康先生之大作《荣国府的经济账》第一章“黛玉家产之谜”中,也曾提到这个细节,与笔者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被革职的官员复职需要通过吏部的考核,但这些公开的程序只是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是否上奏推荐或推荐时如何措辞,各个环节都大有讲究,期间的关键是花费钱财去打通各种关节,而林如海就连这一层也为贾雨村考虑周全。——《荣国府的经济账》

陈先生思维缜密,论述严谨,不仅看到了笔者发现的细节,更看到了笔者所不曾注意的另一个关键之处:林如海必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清官!

贾雨村要起复官职,既然起复,必然之前被革职了,为何革职?盖因贾雨村犯了贪酷之弊,又目无上级,最后被逐出官场圈。

林如海既然能提前给贾雨村安排起复之事,说明他一定知晓贾雨村之前被革职的原因,即便一开始不知道,在安排起复之事时,多少也会打听一些贾雨村当年被革职的具体情况,这样才方便具体对症下药安排起复事宜。

因此,千万别说林如海压根不了解贾雨村的过去,好心帮助贾雨村是被欺骗了这样的论断,着实属于掩耳盗铃。

另外,从林如海轻车熟路安排上,也能看出,他对官场潜规则一清二楚,甚至连起复的官场打点花费都能计算到!

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太过发挥了“文学接受者”的创造作用,自行脑补书中未能明确说出的人物品性问题,觉得林黛玉这么优秀,她父亲也必须是个清官才好,却忽略了对《红楼梦》文本本身的分析。

而通过这层分析,也能解释另一个问题:林家到底有没有财产?

必然是有的,林如海深通官场规矩,加上坐在巡盐御史这个肥差上,他不可能不“捞”钱。这里的“捞”并不是说林如海是个彻头彻尾的大贪官,而是指他必须顺应官场潜规则,只有这样,他才能混下去,而要顺应这种规则,就必须接受这个位置带给他的钱财利益。对此,《荣国府的经济账》中也有阐释:

林如海在淮扬巡盐御史任上,也是按官场上的各种潜规则行事的,即他不必敲诈勒索,只要去遵循历来的惯例,盐商们的孝敬就会使他的腰包急速膨胀。更何况林家的家底本来就甚为厚实。反过来说,如果林如海不懂潜规则,或在官场上不按潜规则办事,他这个巡盐御史还能当得下去吗?——《荣国府的经济账》

话又说回来,林如海器重贾雨村,是否说明林如海看人不准,是个糊涂人呢?非也。

贾雨村这样的“奸雄”类人物,一旦吃透官场规则,前途将不可限量,这一点林如海明明白白看得到,有一些读者喜欢这么解释:贾雨村这个时候还刚进入官场,所以人品还不是特别差,所以林如海才看得上他!

笔者只能苦笑,诸君请看其后黑化的贾雨村,在官场内照样顺风顺水,甚至于第53回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朝政。如果之前贾雨村是因为“还未黑化”,所以得到林如海的垂青,那么黑化后,为何又继续得到官场的垂青?

林如海未必不知道贾雨村的品性,但他认同贾雨村,这是多年浸润官场带给他的看法,若仅仅用“人品道德”来洗白,觉得林如海一时糊涂,被贾雨村钻了空子,那真真是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读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