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惯了纸醉金迷生活的统治者们,安禄山为何没能夺取天下呢?

安禄山,唐朝时期藩镇、叛臣,曾担任河东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之一,他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安禄山早在天宝初年就心生异志,但硬是在玄宗与李林甫面前装了十多年孙子,暗中却积蓄力量,壮大势力,以备来日发难。

待到天宝十四载(755)冬范阳起兵时,安禄山麾下的精锐骑兵,不要说那些腐朽不堪的中央禁军,就是河西、陇右、朔方这些边镇的精兵骁将加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

即便如此,安禄山起兵时还不忘跟朝廷耍心眼,派了二十多人去太原,将留守将军杨光翙抓了起来,声西而击东,让朝廷摸不到虚实,河东、河北都安排了防备。

在军事实力与行军打仗上,安禄山不输于那些夺取过天下的帝王们。麾下也算人才济济,文臣有高尚、严庄、张通儒;武将有史思明、崔乾佑、李归仁、安守忠、田承嗣、张忠志等,他们都表现不俗,是成就大事的人才。

那么,面对沉浸在温柔乡里,过惯了纸醉金迷生活的统治者们;面对承平日久,失去了尚武精神的中原百姓们,安禄山为何没能夺取天下呢?

这是一个大的课题,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过于纷繁复杂,看那样的论文大家也会失去耐心。然而,细微之处见真章,下面列举关于安禄山的三个细节,大家一眼便可看出,他必败无疑。

其一,安禄山起兵后,十五万大军千里突袭,一个月就占领东都洛阳,但之后渔阳突骑好似失去了锋芒,在潼关做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便退了回去,忙着在洛阳筹划当大燕皇帝。

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是皇帝、帝都、宗庙、陵寝,这些都在长安,如果不将这些拿下,大唐的号召力依然存在,即便当了大燕皇帝,龙椅也坐不稳。

有人说,安禄山因得了白内障,急于称帝,了却自己的心愿。我却认为这只能说明安禄山政治上的短视。因为,有时夺取天下不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代才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曹操、曹丕父子两代才有了大魏王朝。

在这个节骨眼上,安禄山不想着集中火力猛攻潼关,却穿上了一身华而不实的龙袍,又有什么用处?所以,安禄山的才智配不上他的野心,对待夺取天下这件大事上,他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其二,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安禄山表现得极小家子气,他将各处搜罗来的金银布帛全部运回了范阳老巢。布衣宰相李泌听说此事后对肃宗说:“这样的做法,只能证明叛军是一群没有方针大略的匪寇,根本没有雄踞四海之志。”

范阳,始终是安禄山无法放下的心结,攻下洛阳后,安禄山曾亲率大军准备强攻潼关,但听说郭子仪、李光弼进入河北,史思明连吃败仗,安禄山又掉头回到了洛阳,急忙支援史思明,他怕退回老巢的道路被切断。

其实,有些事情要留后路,但也有一些事情却不需要。人,往往在只剩下一条路时才会全力以赴,也才能打开局面。起兵造反这种事,本身脑袋已经别在了裤腰带上,还用得着留后路?

如果安禄山放弃对范阳的顾虑,在洛阳不称帝,不停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攻潼关,是有可能攻破的,到时占领长安,活捉皇帝,那该是多么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啊。

在天宝十五载占领长安后,安禄山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只顾将长安的财宝、歌姬、乐工等享乐的物件往洛阳搬。而太子逃亡灵武、玄宗逃亡巴蜀,这么大两个战略目标却没有派兵追击。

想当年汉光武刘秀占领长安后,一心想着是如何占领陇右与巴蜀,嘲笑自己得陇望蜀。实际上,这并非贪心,而是志在天下的体现。所以,李泌说得很对,安禄山没有吞并四海之志。

其三,白内障看东西模糊的滋味不好受,安禄山因此而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他的近侍宦官李猪儿。从而让早有异心的儿子安庆绪与心腹严庄抓住了机会,挑起了李猪儿的仇恨之心,杀死了安禄山。

仅仅当了一年大燕皇帝,安禄山一世枭雄变窝囊的死在了一个太监的手里。

有本事的人都不太苛责下人,一是本身素质使然,再者,人的思维很难捉摸,有时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便会酿成大祸。历史教训也很惨重:宋国大夫华元,因为没请司机吃羊肉汤,开战后被司机直接拉到敌军大营;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不明不白死在了车夫手里;北齐文襄帝高澄,被自己的厨子刺杀。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就算安禄山不懂历史,按正常思维,眼神不好了,对身边伺候的人就更应该哄好点,才能大家更加尽心,一味打骂,能解决什么问题。

透过这三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安禄山这个人的本质,在他那凶悍强硬的外表下,只有一点小心眼,小计谋,并没有一颗真正的帝王之心。所以,即使安禄山拥有再强大的武力,在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原大地,也终将无所作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