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公孙氏在辽东建立了燕国,为什么没能与蜀魏吴并称四足鼎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这是歌手林俊杰歌曲《曹操》里的一段歌词,它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特殊社会状况。而这段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详细的介绍,这一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本历史格局也普遍被大家所认同。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当时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存在,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当时是有四个国家。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四国鼎立这样一个说法呢?这第四个国家又是什么来头呢?
这个国家就是辽东的公孙氏政权。他的创立者公孙度原本只是东汉朝廷的一个小官,后来因为投靠董卓而得到赏识,成为辽东太守。董卓被诛之后天下大乱,中原各路军阀诸侯互相厮杀,政局动荡混乱,而公孙度则趁机在辽东自立为平州牧。此后他又东伐高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开疆扩土,招贤纳士,成为不可小觑的一方诸侯势力。公元190年,公孙度称帝,建立燕国。由于燕国远离中原,偏居东北一隅,因此境内局势相对比较安定,也因此得以存在48年之久。
那么,作为东汉末年最早称帝的割据政权,燕国为什么在汉末众多割据政权中存在感如此之低,以至于人们都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而直接忽视燕国的存在呢?
原因很简单,燕国实在是太弱小了。它的人口,兵力和疆域都不足以与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这也使得大家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而魏国的创立者曹操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统一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灭掉吴国和蜀国。因此曹操和其继任者也一直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与蜀吴两国的缠斗之上,根本顾不上搭理燕国这个邻邦小国。
公元234年,连续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撑不住了,病死在五丈原上。此后蜀国转入战略收缩防御,不再对魏国大举进攻。而此时的吴国和魏国也在这一时期保持着相对和平状态。腾出手来的魏国随即开始着手消灭北方的燕国。公元238年6月,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率4万大军征讨辽东,此时公孙度早已经病死,其孙公孙渊率数万步骑兵进行防守。当时刚好连续下了好几天的暴雨,河水暴涨,司马懿随即借助汹涌的河水直捣燕国都城襄平,魏军来势汹涌,燕国根本无力抵挡。不久襄平城破,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燕国灭亡,享国48年。
燕国立国48年,比三国中的蜀汉立国时间还长,然而由于统治者世代偏居辽东一隅,影响力根本无法和同一时期的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此外,公孙家族一心经营辽东,从未参与染指中原事物,因此它的存在对当时的局势来说可谓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当然还有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以及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为中心线索展开叙述的,关于辽东之事只是寥寥数笔带过,而这本书又太过经典了,以至于三国的形象从古至今一直深入人心,自然也就没多少人知道当时还有个燕国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