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秦国很弱小,它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秦国一开始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特别是在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在和魏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乃至于彻底丢掉了河西之地,甚至有被魏国一举消灭的风险。

不过,正是因为战国初期的弱小,促使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变法图强,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特别是在战国中期和后期,秦国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在对外用兵上胜多败少,促使山东六国为之恐惧。不过,对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两次战役中的结果可谓非常屈辱,乃至于需要被迫割地求和。

首先,对于这两次战役,都发生在合纵攻秦之战中。合纵攻秦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一次作战。大致有5次。其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两次都被迫割地求和。一方面,就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来说。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在公元前316年发起了秦灭巴蜀之战。此战,秦国消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一统六国准备了条件。

此后,秦惠文王即将兵锋再度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穰城(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至中原。到了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并占城邑十余座。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秦国的对外扩张,自然引起了山东六国的紧张和担忧,这成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之战的重要原因。在秦国攻打楚国之后,齐国、韩国、魏国这三国担心秦国继续对外扩张,也即早晚会向自己发起进攻,所以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自公元前298年开始,齐国、韩国、魏国这三国的大军,在函谷关一带和秦军展开了三年的苦战。最终,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军,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在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三国联军也从秦国函谷关撤退。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函谷关之战,这场战役是由齐国名将匡章所指挥的,也是匡章一生的巅峰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割地求和,看似非常屈辱,不过,因为齐国、韩国、魏国三国没有趁胜追击,也即没能继续重创秦国,所以秦国实际上受到的损失,不是非常大。换而言之,虽然秦国一度割地求和,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趋势。而这,无疑为之后多次合纵攻秦之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秦国在不久之后继续进攻山东六国,所以引起了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另一方面,在割地求和之后,秦国为了争取时间修整大军,并且孤立韩国、魏国,选择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公元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对于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无疑重创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诸侯国。数年之后,秦国继续攻占魏国和韩国的疆域,促使这两个诸侯国持续走向衰落。

到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齐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于是,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得以在苏秦等人的策略下形成。

最后,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彼时,面对强大的秦国,五国联军虽然在整体实力上保持领先,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进攻秦国,这无疑会带来自身实力上的严重消耗,从而让其他诸侯国坐收渔翁之利。当然,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之外虎视眈眈,还是给了秦昭襄王非常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秦国为了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以此向五国联军求和。在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五国联军相继撤走,这意味着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还没有真正交手就解散了。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秦国依然是比较屈辱的,也即为了平息山东六国的怒火,从而再一次割地求和。当然,这也是秦昭襄王的理智选择,也即放低姿态,拿出之前攻占的部分疆域,就免去了一场大战的风险,实际上是比较划算。况且,这也让秦昭襄王看清了山东六国貌合神离的一面,促使他在之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从而对山东六国进行分化瓦解,进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总的来说,在商鞅变法之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可以说是秦国最屈辱的两次战役,也即秦国都被迫割地求和。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没能从本质上重创秦国,也即没有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势头。对此,你怎么看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