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汉初时期将领、汉文帝时期丞相,曾讨平韩信叛乱、诛灭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登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知秀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公元前195年,随着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崩于长乐宫,汉朝朝堂的局势为之巨变,刘邦临终前其实也想到了局势的转变,所以在吕后向其询问他崩逝之后的人事安排时,他也尽可能地为汉朝以后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如此在刘邦弥留之际,刘邦与吕后产生了这样一段对话,据《史记》记载: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在这段对话中刘邦提到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这五人有的是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的为刘邦创建汉帝国贡献了自己的策略和谋划,可以说这五人是刘邦临终前最信赖和依靠的对象,事实上也是,在刘邦去世后,吕后虽然掌管大权,但对于刘邦临终前的人事安排她基本上还是执行了的,这其中萧何、曹参、王陵自不必说,他们在丞相任上确实贡献了自己的才能,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比如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说的就是萧何和曹参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这段对话中有这么一句:然安刘氏者必勃也,也许是一语成谶,也许是刘邦站得高看得远,在刘邦之后吕后祸乱汉朝的最终结局真的是周勃帮助刘氏安定了天下,然而在安定天下之后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诛灭诸吕之后在以周勃为代表的功臣派的建议下,众人将刘邦嫡子刘盈当时健在的五个儿子全部处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按说刘盈的几个弱不及冠的儿子既没有军权又没有名望,完全不会威胁到旁人,大可不必被处死,可他们还是被处死了,周勃等人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
刘盈——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性情仁厚,在刘邦崩逝后继承大统,因为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吕雉吕太后导致刘盈不能在政坛上大展拳脚,又因目睹戚夫人的惨状再加上不能保护自己的弟弟赵王刘如意,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导致刘盈抑郁而终。刘盈崩逝后,他的儿子刘恭在吕后的拍板下登基为帝,刘恭年纪渐长之后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被吕后鸠杀,便口出怨言,扬言长大之后要复仇。吕后得知后害怕刘恭长大后真的会作乱,便将刘恭囚禁在永巷,任何人不得与之相见,之后将其废掉,并秘密处死。
前少帝刘恭被杀害后,吕后又从刘盈的子嗣中选择刘弘来入继大统,和前者一样,刘弘也是傀儡,政权完全被吕后以及外戚吕氏把控。公元前180年,随着吕后的病逝,以周勃、陈平为代表的群臣私下联合刘氏诸王向诸吕发难,诸吕哪是这帮“人精”的对手,很快便被镇压。
诸吕被诛灭后,原本按照礼仪这些臣子是要去朝拜当时的天子刘弘的,可是周勃等人并没有如此做,而是联合朝臣将刘弘罢黜,而后处死。处死完后少帝刘弘后,群臣举起的屠刀并没有放下,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汉惠帝刘盈的其他儿子,周勃等人以淮阳王刘彊、常山王刘不疑等不是刘盈亲生子嗣为由将其全部处死。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弘被处死后皇位出现空缺,周勃等人又不可能自立为帝,所以继承人选只能在刘氏皇族中寻找,最终众人明面上的建议是继承人选的母族不能势大,其实实际的含义则是继承人选需势单力薄,便于被掌控,结果远在代地的代王刘恒被选中。可惜事与愿违,刘恒并不如明面上的那么简单,容易控制,刘恒也就是汉文帝入主京城后开始了对皇权的整合和集中,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于周勃、陈平等人是否后悔,不得而知。
说回刘邦嫡子刘盈的儿子为什么会被周勃等人主张处死,其实问题很简单,周勃、陈平等人作为被刘邦看重的臣子,他们在拨乱反正之后,并不如明面上的忠勇,他们也是有私心的,他们妄想可以掌权,他们也害怕被清算,刘弘虽然是被吕后扶持起来的皇帝,但他本质上确实是刘盈的子嗣,至少在法理上刘弘的继承资格是合适的,优先的,周勃等人害怕刘弘将来掌权后念及吕后的恩情会将他们清算,所以周勃等人选择趁自己手里有权时将刘弘罢黜、处死,如此一来若再立刘盈的其他儿子为帝的话,保不准将来刘盈的其他儿子为自己兄弟刘弘鸣不平,会将他们清算,因此为了永绝后患,他们在诛灭诸吕之后选择一不做二不休的将刘盈剩余的其他儿子也全部处死,对外宣称他们并非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的子嗣,之后再拥立一位权势单薄的刘恒为帝,不管刘恒以后能否真的被他们掌控,最起码刘恒念及他们的拥戴之情不会将他们清算。
刘恒登基为帝后,为了皇权的集中确实向周勃、陈平等人发难,但刘恒也知道自己能登基为帝他们功不可没,所以最终给予了这些人最起码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