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红楼梦》后40回虽是高鹗续写,被众多红楼爱好者评为“狗尾续貂”,但其中亦有不少亮点,譬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拖着病体将一生所作诗篇付之一炬,“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披着大红色鹤氅,赤脚跪于雪中向父亲贾政告别,细品其中意味,折射出来的意境是很美的。
笔者今日想要分析的是,《红楼梦》后40回贾宝玉中乡魁后选择离开,跟随一僧一道而去,王夫人闻之,哭得撕心裂肺,而作为贾宝玉妻子的薛宝钗,她的反应却是很理性镇静的,这一点高鹗续写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120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贾宝玉踪影全无,王夫人和薛姨妈谈起宝钗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其中有一段王夫人的心理旁白值得注意:
王夫人被薛姨妈一番言语说得极有理,心想:“宝钗小时候更是廉静寡欲极爱素淡的,她所以才有这个事,想人生在世真有一定数的。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儿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不想宝玉这样一个人,红尘中福分竟没有一点儿。”——第120回
此处对宝钗的描写很有层次感,贾宝玉乃是宝钗丈夫,按理来说,贾宝玉走后,丢下宝钗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她应该才是最伤心绝望的——事实上,书中也确实提到薛宝钗闻讯痛哭,哭得人事不知,但要注意的是,宝钗的哭很像是流程化的哭,此言何意?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好比家中有人去世办白事,作为去世者的亲人(配偶、子女等)是一定要哭的,但这种哭不一定全部都是发自真心的悲伤,而是场景需要,诸君如有此番经验阅历,便懂笔者何意。
宝钗的哭很像是这种流程化的“哭”——丈夫科举考试结束后,就悄然失踪,又从公公贾政口中得知贾宝玉乃上界神仙下凡,跟随一僧一道而去,应是不会再回凡尘了,这是一件悲伤的事,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管宝钗她想不想哭,她都得哭。
故而才有王夫人的那句“宝钗虽是痛哭,端庄样儿一点儿也不走”,而到了后面,更成了薛宝钗这个最大的“受害者”反过来安慰薛姨妈、王夫人等人:
那日薛姨妈并未回家,因恐宝钗痛哭,所以在宝钗房中解劝。那宝钗却是极明理,思前想后,“宝玉原是一种奇异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原无可怨天尤人。”更将大道理的话告诉她母亲了。薛姨妈心里反倒安了,便到王夫人那里先把宝钗的话说了。——第120回
薛宝钗的这种反应和前80回原稿中的人设是完全吻合的,宝钗应是《红楼梦》中对孤独二字有最深刻理解的人物,没有之一。
诚如孙琳之作《<寄生草>喻示的人生孤独形态》(载《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四辑)中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孤独分析:贾宝玉是众所牵挂、林黛玉是有所牵挂、薛宝钗则是无所牵挂。
贾宝玉自以为顿悟,常言“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此番顿悟的起因却是林黛玉、史湘云因戏子之事迁怒自己,故而由情开悟,论到根儿上,他的悟还是因林黛玉、史湘云等众女子而起,看似禅悟,实则处处牵挂;
林黛玉天性聪慧,加上父母双亡的凄凉经历,导致她的悟在贾宝玉之上,故而黛玉看到贾宝玉所作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方立足境。林黛玉一眼看破贾宝玉顿悟得不彻底,故而续上一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贾宝玉的境界,还需要一个立足之境,而林黛玉则告诉贾宝玉:只有丢掉所谓的立足之境,才是真的顿悟。
林黛玉被曹公盛赞“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已经触摸到了得道的门槛,感悟到了人生的究极孤独之境,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贾宝玉,这份牵挂让黛玉无法踏入门槛之内,只能游离在红尘之中,最终走向泪尽而逝之结局。
这也就解释了《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很多奇特表现:
第32回,金钏跳井自尽,王夫人、贾宝玉等人默默流泪,宝钗却出离悲伤情绪之外,理性安慰王夫人;
第40回,贾母携刘姥姥等众人游览蘅芜苑,却发现宝钗住处如雪洞一般,装饰极少,全然不像女儿闺房,贾母为此埋怨王熙凤为何不给宝钗送点装饰品过来;
续书后40回中,林黛玉在金玉成亲之夜,溘然长逝,贾母、王夫人担心贾宝玉知道后会病上加病,纷纷瞒着贾宝玉,只有宝钗站出来以实言相告;
贾宝玉离家后,王夫人痛哭流涕,花袭人更是哭得大病一场,又是宝钗第一个脱离悲伤情绪,因为她对贾宝玉的出离早有预料,这不是无情,而是看透人生空幻之后的一种自然反应。
宝钗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也就在此,她完美地做到了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