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上承东汉下接西晋,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汉末年,英雄豪杰辈出,他们纷纷参与到逐鹿中原的天下大战中,最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在消灭了其他各路诸侯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这三方势力,在各自的地盘里,基本是以蜀、吴联合,对抗势力最强劲的曹魏政权,从刘备称帝的221年开始,到263年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投降为止,蜀汉政权也延续了四十多年;而东吴的孙策从229年称帝开始,到280年东吴灭亡算起,也延续了五十余年。
再加上刘备、孙权称帝前割据一方是时间,他们与曹魏政权相持甚至达到了五六十年之久。
那么,魏、蜀、吴这三国争霸为何能一直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呢?
本文抛开其他原因,单就从当时魏、蜀、吴三方兵种方面来分析,来聊聊三国为何能鼎足而立五十余年。
实际上,魏、蜀、吴三国都建立了与其实际控制地形相匹配的优势兵种。
曹操、曹丕父子控制下的魏国地处北方平原,配备金戈铁马的骑兵非常强大。河北、关西本来就是产马区,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河北,又北征乌桓后,收编了袁绍和乌桓的大量骑兵,曹魏还获得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献马,从而形成三国时代最强的骑兵。这些马匹品种优良,是曹魏保持骑兵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
蜀国地处西南山地,一方面战马稀缺,另一方面受制于地形,即使有优良的战马,也无法大规模地纵横驰骋,因而,他们就配备了强大的强弓硬弩的步兵。
诸葛亮为了抵御魏军骑兵,十分注重弩兵建设。例如巴蜀的涪陵郡境内多山,当地人擅长弩射,诸葛亮曾调发该郡3000精兵充当连弩士,令全家移居北伐前线汉中。车骑将军邓芝平定该郡叛乱时,把也参与叛乱5000家迁移到成都充当猎射官。
同时,诸葛亮还亲自改进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次十矢齐发,称为元戎弩。在诸葛亮精心领导下,蜀国的弩兵具备了较强的战斗力,在木门之战中,乘高布伏,甚至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地处江南水乡,因而他们的水兵就非常强大。吴国主要以长江为主要防线,长江水深江宽,终年不冻,为大规模水军提供了驰骋和栖身的场所。
吴国在其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 “上岸击贼,跳足入船"。
孙权在赤壁、江陵、夷陵三战中还收编了从曹操、关羽、刘备方面俘获的水军和战船,自己也制造了众多的舰船。
后期,吴国重点提高海上远航作战能力。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万人航海求取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大陆人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这说明吴国具有良好的航海技术和近海作战能力。
蜀国坐拥高山之利兼强弓硬弩,令魏国的骑兵无所适从;而吴国凭借长江之险,魏国的骑兵也只能望洋兴叹。
由于战马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基本上只能是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繁殖培育,且短时间无法大量繁殖,吴、蜀两国与魏国始终存在差距,所以他们始终无法与魏国逐鹿中原。因此,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很稳定。
三足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四十余年,在这段时间里,魏国并没有放弃消灭吴、蜀两国的目标,他们逐渐掌握甚至超越了蜀国的造弩技术和吴国的造船技术。
魏国给事中马钧在看到诸葛亮设计的连弩后,认为“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于是,他在诸葛连弩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造,发箭的效率提高了5倍。
魏国既然能制造出大量的弓弩装备到步兵里,这样一来,蜀国的兵种优势不再,被灭亡只是迟早的事了。
魏国在经过精心准备后,于263年出兵,钟会率大军受阻于剑阁,而邓艾却出奇兵,偷渡阴平,兵临无人防守的成都城下,刘禅只得出城投降,蜀国灭亡。
蜀国灭亡之后,魏晋政权又以全国之力造船,益州刺史王濬在巴蜀所造的楼船大者“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史称其水师“舟棹之盛,自古未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晋武帝司马炎命令王濬率军7万,乘坐其所造战船,从成都出发沿江东下,发起了灭吴的号角。
在晋国其他五路大军的配合下,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王濬乘坐的战船率先攻破建康城(今南京),孙皓效仿蜀后主刘禅,自缚出城投降,东吴灭亡,自此,三国时代结束,天下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