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之后,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由此,曹丕正式登基称帝,促使曹魏取代了东汉王朝。在即位之后,曹丕自然希望可以实现曹操一统天下的夙愿。
彼时,东吴和蜀汉成为曹魏的主要对手。而就东吴和蜀汉来说,后者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可以说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了。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从柿子要捡软的捏的角度出发,曹丕应该先消灭较弱的蜀国,再试图吞并东吴,从而结束三国时代。那么,问题来了,曹丕称帝后,为何追着东吴打,却对实力最弱的蜀汉只守不攻?
一
在曹丕的一生中,三次征讨东吴,却没有一次攻打蜀汉,也即对后者坐视不理。曹丕第一次伐吴,发生于公元222年到公元223年期间。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此战, 魏军东路由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在此之后,公元224年八月,曹丕治水军,九月至广陵。不过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第二次进攻没有爆发什么战斗。
公元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师,十月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在第三次伐吴时,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加上天气寒冷,所以也是无功而返。基于此,曹丕一生中三次讨伐东吴,只要第一次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没有什么斩获。就曹丕来说,之所以屡次攻打东吴,却对蜀国坐视不理,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这是因为曹丕对于孙权的背叛非常不满。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因此,从名义上来看,因为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所以,东吴可以说是曹魏的藩属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孙权俯首陈臣,是因为偷袭荆州,杀害关羽,一下子得罪了刘备,为了专心对付蜀汉所以才使用的权宜之计。所以,夷陵之战取得胜利后,孙权就对曹丕阳奉阴违了,乃至于公然背叛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相对于老谋深算的孙权,曹丕显然是年轻气盛,对于孙权的背叛可谓十分不满。进一步来说,曹丕很可能认为,今天不教训孙权,万一明天还有其他人背叛自己呢?
三
由此,为了立威也好,发泄愤怒也罢,曹丕决定先拿东吴开刀,这是曹丕称帝之后,多次进攻东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长江之险,这是二者可以立足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江之险可以通过建造船只,打造水师来破解,而山川之险,则是汉末三国时期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在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钟会的10多万大军,就是突破不了蜀汉在剑阁的防线,这是因为剑阁的山川之险,是骑兵和步兵都不能逾越的。如果不是邓艾兵行险着,蜀汉完全可以继续坚持下去。而就东吴来说,长江防线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夺取荆州后,东吴的防线实在太长了,只要有一点疏忽,都会被曹魏大军凿出一个缺口的。事实上,在曹丕第一次伐吴时,江陵等城池就处在被攻破的边缘。
四
最后,除此之外,经过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势力正处在上升阶段。如果不能遏制这一势头的话,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显然是比较大的。从地图上可以发现,东吴想要进攻东吴,既可以从荆州出发,也可以从江淮一带出兵。但是,蜀汉想要攻入到曹魏腹地,则需要先经略雍凉,再攻打关中,最后才能直指洛阳,考虑到蜀汉的实力,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目标。
特别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哪还有什么能力来威胁曹魏。在此之后,是诸葛亮力挽狂澜,直到公元228年,刘备去世5年后才发动北伐曹魏之战的。所以,从曹丕的角度来看,蜀汉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到曹魏,但是,东吴如果不削弱的话,很可能会继续增强,这才是一个现实和紧迫的威胁。
打个比方,好比有两处火情需要处理,一处相隔甚远,暂时不会怎么蔓延,另一处则是火烧眉毛了,自然要先解决身边的威胁了。在夷陵之战后,东吴一度拥有了趁势吞并益州,消灭蜀汉的想法,特别是一些前线的将士,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如果真的放任东吴吞并益州,到时整个天下的格局都会出现改变的,这是曹丕不可能接受的局面。为此,曹丕即位后,选择追着东吴打,却对实力最弱的蜀汉只守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