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说到饮雄黄酒,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误饮雄黄酒,显出原形的故事,想必也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那大家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形成了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的印象。
当然,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们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过端午节要饮雄黄酒。除了迷信色彩之外,饮雄黄酒到底会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饮雄黄酒与端午节,是我国特有的民间风俗。传说战国末年,楚国大夫屈原怒投汨罗江,附近村民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汨罗江里,说是可以药晕水里的鱼虾,保护屈原的遗体。就这样,汨罗江两岸的大人们,将雄黄酒涂抹在自己孩子的七窍,使他们免受虫蛇伤害,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在端午节那天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得丈夫许仙当场倒地不省人事。故此说来,在民间传说中,雄黄酒具有驱邪解毒的功效。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黄金石,原产于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涂,又可以内服,主要用来解毒杀虫,治疗恶疮、蛇虫咬伤。
按照传统节日习俗,每家每户一般在来年开春时,将研成粉末的雄黄用来泡制黄酒、白酒。从五月初一,将雄黄酒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一直晒到五月初五,留在端午节那天饮用。
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可以当作杀虫药、解毒剂。古人认为雄黄能克制蛇蝎等其他污秽之物,杀百毒,辟百邪,治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神农本草经》中,把雄黄定为“养性以应人的中品”。2000多年前的西汉,雄黄、朱砂被作为炼丹药材,专供王公贵族服用。那些方士在炼药过程中,掌握了雄黄的毒性,以及入药之后的效用。
古人除了用雄黄炼丹制药,还会用它与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腰袋。不仅可以驱蚊虫,还有镇定安神之功效。
《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端午节时,民间百姓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做成雄黄酒。
著名文人汪曾祺所著《端午节鸭蛋》一文中也提到过雄黄酒:“喝雄黄酒。用雄黄和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说了这么半天,民间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饮用雄黄酒的习俗呢?
有史可考,明代著名随笔札记《五杂俎》曾记载:“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月令广义》也有类似记述:“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五杂俎》涉及社会各方各面,所记载的相关民俗,大多成形于隋唐,或为更久远的魏晋时期。中国至少在唐代,便已有端午饮雄黄的习俗。
屈原怒投汨罗江,只是市井巷陌中传说的故事,并不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说完了端午饮雄黄酒的由来与历史沿革,再和大家简单聊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习俗?
封建时期,普通民众生活条件简陋,无论是日常饮食起居,包括公共卫生条件,都存在较大隐患。
尤其是长江流域地区瘴气盛行,除那些大城镇之外,一些偏远山村,居民生活的栖息地大多处于原始森林环境中。日常生活中,难免就会遇上一些误闯进家的野兽,包括虫蛇鼠蚁。
由于古人没有掌握有效驱蚊驱虫知识,他们便用雄黄,包括朱砂等烈性中药,驱赶这些毒蛇虫蚁,还会在小孩身上涂抹。
现如今的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每逢端午还会有为小孩身上涂抹雄黄酒的习俗。宾阳县属偏远瘴气丛生之地,于是,当地百姓用雄黄、白芷、桃仁、蒲片、艾叶熬制成酒,或制作成香囊,以驱毒虫,求小孩平安。
也就是说,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不算发达的地方,大多还会保留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因为若干年前,这些地区依山傍水,滋生出不少毒虫蛇蚁。饮雄黄,意为保佑一家老小平安,更为图个好彩头。
以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有虫蛇出没,雄黄则是这些蛇蝎蚊虫的天然克星。家中常备雄黄酒,应对不时之需。饮雄黄酒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
古人深信雄黄与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先秦时,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因此,古人便把这天作为“防疫节”,以避瘟魔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