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有一位被后世称作大明王朝第一谋臣的刘伯温。这是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刘伯温是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和文学政治家。身为开国功臣,他在朱元章消灭群敌、推翻前朝和建立新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且展现了伟大的贡献。
民间历史就曾流传说“三足鼎立诸葛亮,一统河山刘伯温”他以聪明的计谋和策略而闻名。老百姓更是把刘伯温塑造成卧龙凤雏式的传奇,称赞刘伯温神机妙算、博文识广、才高八斗,如此的聪明。
然而,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为何在他生病之际,看见马皇后送来一梨两枣,就即刻告老还乡?最后刘伯温又是否得到善终呢?
01
自幼聪慧的读书郎
刘基,字伯温,从小就非常的聪慧好学,在同龄人的孩子中显得格外优异。刘基的曾祖父还是宋朝官员,后来传给了他父亲这一代。尽管他的家境并不优异,但它无疑是当时传统典型的小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基从小就受到了传统的儒学熏陶及教育。
刘伯温7岁时便可以过目不忘,学习能力可见一般。《明史》中就曾记载刘基“幼颖异” ,指人从小头脑灵活。并且他的私塾先生也说刘伯温并非池中之物,他长大后肯定光宗耀祖。
当时他被邻里称为“神童”,因为仅仅12岁,他就已经成功考取秀才。14岁时,他被父母送进入了府学院读书,跟先生学习《春秋》,这类国学书籍非常难懂,一般来说都是奥义很难理解的儒家经典。
但刘伯温的表现却异于常人。刘伯温只是默默读两遍,就可以背诵,并且根据自己对春秋经的理解来讲解。老师见他如此这样,非常诧异。以为刘伯温早已学过春秋经,便让刘基背诵其他的文章。刘基同样快速背诵,且都有自己的领悟,老师更是对其赞不绝口。
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在未来治国军事打仗方面也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现,因而受到了皇帝朱元璋的青睐,成为了开国功臣,并且为黎民百姓造福。
02
居功至伟的刘伯温
身在黑暗的元朝为官,刘伯温不仅不能展现才华,为官之路还充满坎坷,所以,他选择隐姓埋名、归隐山林。后来,卸甲归田的刘伯温被朱元璋“三顾茅庐”再一次请出山。
尤其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决定生死的鄱阳湖决战中,功勋卓著的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力挽狂澜消灭敌人,夺下中原,最终帮助朱元璋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此后,刘伯温一直追随朱元璋北战南征,经常醍醐灌顶式解困朱元璋于危难之时。
后刘伯温又上谏朱元璋另立门户,用“大明”为国号建立新朝。在最后灭元的战役时,刘伯温作为主参谋,计划、实施治国战略,他统筹曾参与军机事件长达八年,可以说,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
即便立下汗马功劳,但明朝国情稳定下来之后的刘伯温并非电视剧和小说当中那样朱元璋特别看重刘伯温,朱元璋不仅不看重刘伯温甚至还有些轻视。
一方面皇帝害怕这些人中会出现心怀不轨的人来夺取他朱家天下,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自卑的童年经历使得朱元璋谨慎且敏感、生性多疑,在这种时候他是不会信任任何人的。
所以刘伯温即便在后来给朱元璋提出了很多的妙计,朱元璋也是把他当成一个厉害点的谋士而不是心腹,更不会有像影视剧当中那样朱元璋让刘伯温当宰相的场景发生。
刘伯温生前做到最大的官就是伯爵了,这样看朱元璋还没建立明朝的时候就对刘伯温不怎么重视,更何况开国之后刘伯温还看到了一个性情更加残暴的朱元璋。
03
认清局势的老谋臣
《易经》上有一副卦叫做“亢龙有悔”,大概意思为,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到了元朝这句话对于仕途人来说,终于得到了应验。
正当刘伯温愁眉不展之际,一天,他突然收到马皇后派人送来的一个礼盒,打开一看竟是“一个梨、两个枣”。马皇后何等人也?刘伯温又是何等聪明,马皇后决不可能小气到只送给大臣“一个梨,两个枣”,其中必有深意。
刘伯温马上领会了马皇后的暗示……这是马皇后要告诉自己:越早越好,早些离去。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早离"的解释,马皇后是让刘伯温尽早离去。
历朝历代开国皇上对大臣卸磨杀驴的事情很常见,但是却很少有大臣能够看的清真相,而马皇后作为朱元璋最亲近的人最了解朱元璋想要干什么,所以才会劝诫刘伯温此等老臣赶快离开。
返乡种田后,低调行事的刘伯温是否如愿以偿的善终了呢?也并没有,虽然他已经表示出自己无心朝政,只想归隐种田的样子。但大臣胡惟庸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耳语,刘伯温所在之地具有王气,他想安老在那里,怕是心有不轨。
朱元璋心生不悦又召刘伯温向朝廷谢罪,但怎料刘伯温进入京城后就得了风寒,皇帝朱元璋令大臣胡惟庸前去看望,刘伯温在服食了太医开的药方之后病情急转直下严重恶化,不久后便患病离世。
04
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功臣,甚至有点功高盖主。在明朝开国之后,他从不贪慕名利,也不凭功劳高自居,一而再再而三的自谦,最终只是封为“诚意伯”,年俸禅比同等级别的爵位低很多。
但即便这样,刘伯温耿直、坚贞的性格,仍然惹怒了当权宰相胡惟庸及李善长等人,朱元璋也渐渐对刘伯温失去了信任,他再三思考后决定退出政治舞台,归隐田园,时年不过才60 岁。
最后的时间里,刘伯温将自己毕生的数理之道交付给后人并留下临终嘱咐,刘伯温为何叮嘱后代中不得有人再学习数理之道?也许知道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后,你就会知道这个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