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冒名顶替的人会有什么下场?

古代科考冒名顶替的人会有什么下场?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科考冒名顶替的事自古就有。嘉庆三年(1798年),湖南乡试,富家子傅进贤买通了负责监考的小吏,把一份甲类试卷的答案贴到自己的试卷上,结果高中解元。

被顶替的是湘阴县的彭莪。彭莪考完,自我感觉不错,就把文章拿给在岳麓书院读书时的老师罗典看。罗典看了大为赞叹,认为他定能高中,结果一出才傻眼了。罗典去官署看了本届中举士人的文章,发现第一名的文章竟是彭莪的,当即向湖南巡抚告发。傅进贤托人找到彭莪,说愿帮他捐个道员,并给他白银万两及良田美宅等。

彭莪有点动心,但罗典拒不让步,最终,傅进贤和那个小吏都被砍了脑袋。《敬孚类稿》中载,那个小吏临刑前说他不是第一次干这事了,新化的戴某八次考中全靠他。监斩官立刻宣布行刑,怕追查下去又要节外生枝。

清代对科考非常重视。为防冒名代考,考生履历表上有个“面貌册”,但只是“面白无须”“面黑有须”这种描述,除了长麻子或酒窝的,其他都差不多。不过也有较真的,《履园丛话》中载,一个叫胡希吕的主考官就很重视面貌册。

有个秀才的面貌册上填了“微须”,因为他略有胡须。结果胡希吕认为“微须”就是没有胡子,因为朱熹在《四书注》中说:“微,无也。”秀才不服,说:孟子讲“孔子微服而过宋”,照您的解释,就是“孔子打赤膊过宋了”。胡希吕无言以对,这才放他过关。

胡希吕为何这么较真?因为若出了差错,下场相当可怕。

咸丰八年(1858年),一个叫罗鸿禩的人在刑部任职,他这官是捐来的,始终觉得低人一等,就打算回炉去考个乡试。但他估计考不上,便重金贿赂了主考官柏葰的仆人靳祥。考试结束后,靳祥借着帮柏葰整理考卷的机会,从正榜中取出一卷和罗鸿禩的考卷对调。

入了正榜的考卷要复审,复审官员一眼看出这份考卷文理不通,向御史透露此事。御史告状,咸丰亲自审核,也觉得这考卷不行。为慎重起见,咸丰还让罗鸿禩到南书房重考一回,依旧文理不通,然后随便一审,罗鸿禩供出了靳祥。

刑部官员知道咸丰很喜欢柏葰,想要放他一马,所以结论是:这事是靳祥干的,并不是柏葰直接和罗鸿禩联系,我们没办过这种案子,还是请专案组来办吧。专案组的组长是柏葰的死对头肃顺,他认为柏葰在事后收了罗鸿禩16两银子(但罗鸿禩当时送钱的名义是“孝敬”),是受贿,应判斩立决。

《清史稿》中载,辛酉政变后,有御史上疏,认为柏葰是被肃顺迫害的,应被昭雪。两宫太后代年幼的同治下的诏书却是:柏葰“罪无可辞”。

从古至今,为何人们如此痛恨科考舞弊?因为科考是穷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杭州人愤怒地把财神像搬进文庙,因为在丁酉科浙江乡试中,主考索泰受贿而让“素不能文”的陈风墀中举。最终康熙下旨,判陈风墀绞监候、索泰斩监候。

雍正朝时,河东总督王士俊告发考官俞鸿图收受贿赂,雍正特别生气,俞鸿图被腰斩。据说,俞鸿图死前扭动半截身体,在现场写了七个血淋淋的“惨”字。

但那些被他坑了的考生不惨吗?无数士子为科考而皓首穷经,结果只因某些学渣的贪念,他们的未来莫名其妙地就被毁了,又由谁补偿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