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官员打了20次辞职报告为何都没批准?

明朝一官员打了20次辞职报告为何都没批准?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自古以来,削尖脑袋跑官要官者多如过江之鲫,开后门要求辞官的现象却难得一见,万历朝的孙丕扬如此别出心裁,的确与众不同。

孙丕扬自己曾经连续十几次打报告要求辞官,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此次辞官之所以获准,是因为他将辞职报告递进时,特地派人向内阁次辅张位疏通,表示自己求归心切,请张位票拟谕旨时“须得如愿”。次日,孙丕扬本人又向张位写了一封手书,其中特别写到“久病残喘”,恳求张位“拟旨允放”。

孙丕扬为什么要开后门求辞官?

孙丕扬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的。这是一个正直刚强,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很想有所作为的官员。然而孙丕扬上任以后,开展工作异常艰难,处处受到掣肘。万历皇帝怠于政务,20多年不上朝处理政务,既不接见大臣,也不批示文件,朝廷和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多无人负责,而且长期不补,缺官现象十分严重。作为主管全国官吏任免工作的吏部首脑,孙丕扬很想改变这一局面。然而万历皇帝虽然因孙丕扬素有威望而任用他,但对他同样不甚信任,不但吏部研究上报的官员任免名单皇帝不批,而且孙丕扬上疏改进官员任免工作的请求也留中不发,孙丕扬整日处于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的状态之中。

这本来就使孙丕扬感到憋气,更让他气恼的是,皇帝好不容易同意增补某个职位,吏部把推荐名单报上去之后,万历帝往往只挑选其中的第二或第三名加以任用,排在推荐名单最前面的官员反而不用,这不是对吏部的工作明显不信任吗?后来在考察地方官吏时,他又与右佥都御史沈思孝发生争执,使自己陷入一场恼人的人事纠纷之中,而明神宗又不明确表态支持自己的工作,孙丕扬于是托辞有病,多次请求回家休养。万历帝对他的辞职请求,同样不理不睬。

应该说,孙丕扬是因为想干事而干不了才迫不得已提出辞职的,所以,他的所谓辞职,其实只是故意做出的一种姿态,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皇帝的注意,从而使吏部的工作得到重视,改变缺官不补的状况。哪知道“万事不理”的万历帝对他的辞职报告总是“视而不见”,孙丕扬的一番苦心算是白费了。一粒石子丢进一潭死水里,都会激起一朵小水花,孙丕扬接二连三地打了20多次辞职报告,怎么连个涟漪都没有呢?无奈之下,孙丕扬才退而求其次,向内阁“开后门”,请他们票拟批答时从中“帮忙”,以便“玉成其事”。

很显然,孙丕扬此回是演戏给内阁看,企图给内阁制造“压力”,让他们感到事态的“严重性”,然后请出皇帝对他进行挽留。孙丕扬的这种做法或说手段,可以称作“迂回进攻”或“曲线救国”:自己既然无法触动万历帝这尊大神,那就借助内阁这个小鬼吧。由此看来,孙丕扬确实着急到了火烧眉毛、急火攻心的程度。

孙丕扬既然是假辞职,他所希望出现的理想局面自然是内阁大臣纷纷向明神宗提出请求,要皇帝对孙丕扬“再三抚慰”、“百般挽留”。殊不知孙丕扬的一切设想都是一厢情愿。万历四十年闰八月,吏部尚书孙丕扬辞官获准,明神宗准许他乘驿站马车离京。

孙丕扬为官清慎,在吏部尚书任上深孚众望,由于一招出错而弄假成真,不得不离职而去。吏部失去了他这样有力的尚书,缺官不补的情况更加严重,不能不令人遗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