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鹿鸣宴和琼林宴是什么样的宴会?有多隆重?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发源于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让知秀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它改变了中国古代以往世袭以及世俗的用人制度,彻底地打破了血缘关系以及贵族垄断,让很多有能力有才华的社会中下层人士,都能有机会一展才华,为国家效力。

相比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让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实才华的人,多了一份公正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萌芽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但正式始于隋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历经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范围内选拔人才延续时间最长的方式。

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是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完善了科举制。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她首次开设了武科,“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从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在朝堂中得到了重用,比如唐朝名将郭子仪。

从武则天首次开创武举后,科举制便分为两大种类,文科和武科(清朝时期的称呼)。由于朝堂之上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政府便实施了相关鼓励政策,笼络天下学子积极地参与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为国效力。

比如在科举考试举办前,朝廷便会通过当地政府机构为贫寒学子派发盘缠、路费,设有专门的住处,凡是前来赶考的学子,都可以免费吃住。再有就是在科举考试后,由朝廷举办的为通过科举考试的学子庆祝的相关宴会,拿现在来说,也是“谢师宴”。

正所谓天子门生,虽是朝廷开设的庆祝宴会,激励和祝贺金榜题名的考生,但反过来讲,也是通过这场宴会,让这些金榜题名的考生感受到皇恩浩荡,叩谢皇恩!

这些宴会就发展成后来,就被称为所谓的“科举四宴”——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和会武宴。

一、什么是鹿鸣宴?

《新唐书·选举志上》曾有记载:“每岁仲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

鹿鸣宴在唐朝时期便已兴起,是指在科举考试中,参加乡试后放榜的第二天,为庆祝新科举人取得佳绩而举办的宴会,本次宴会的参加人员有考官以及新科举人,还有一些年老的举人以及官员。

参加宴会的人有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同考官、提调等其他各级官员,还有新科举人。古代等级划分是十分严格的,官员按照职位大小、新科举人按照名次,按序就座。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繁文缛节,比如行礼啊之类的,最后再起筷,由长者(尊者)先动,然后同时起筷。在古代,尊卑和次序都是重要的礼仪,不可轻易僭越。

宴会举行之时,还会伴奏《鹿鸣》之曲,朗诵《鹿鸣》这首乐歌。为什么设个宴,吃个饭,还要行《鹿鸣》之曲,朗《鹿鸣》乐歌呢?

《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总共有三章,每一章的开头,都大致意思是说鹿发现了美食,于是召唤同伴来一起品尝。古人觉得这是美德,于是上行下效,用来展示自己礼贤下士的高尚美德。

除此之外,还认为,在设宴的时候,乐歌有达到君臣和的效果,毕竟从宴席开始到结束,伴随着乐歌,整个气氛都洋溢着欢乐畅快,体现了在殿堂之上宾客之间,相互敬酒的互敬互融之情。

《祥验记》记载:“鹿者,禄也。”因“鹿”与“禄”同音,寄托着古人希望学子能够升官发财的愿望,但是他们又自诩清高,并不愿意将心中愿望放在嘴边,而且古人常常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所以,“鹿鸣宴”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

也有一说是,因明朝皇帝宴请科举考生,都以“鹿”为主食,而“鸣”在古代代表“天赐”,皇帝又贵为天子,所以皇帝请客做东,科举考生为客,随即就叫“鹿鸣宴”。

宋代时,为殿试文武两榜状元同时设宴庆祝,也叫“鹿鸣宴”。

二、鹿鸣宴怎么举办?

清朝时期,鹿鸣宴也是在乡试结束后揭榜的第二天举行,地点都是在当地的行政机构单位,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参加宴会的也都是各个级别的考官,还有新科举人。

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通礼》:顺天乡试揭晓翼日,燕主考、同考、执事各民及乡贡士于顺天府,曰鹿鸣燕(燕,同“宴”),以府尹主席。”

“鹿鸣宴”的规格与武科“鹰扬宴”的规格相近,只是宴请的考生类别不同,“鹿鸣宴”的对象是新科举人,而“鹰扬宴”的对象是新科武举人。

因为鹿鸣宴请的新科举人基本都是文人,自幼饱读诗书,所以自开设鹿鸣宴始,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了有关鹿鸣宴的诗词。比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楚建中颍州法曹》中的诗词里有所描述:“曾陪鹿鸣宴,徧识洛阳生。”

还有宋人叶适写的《鹿鸣宴诗》:“鹿鸣著周雅,取士各惟时。”等等诗句,都曾描述过鹿鸣宴现场欢庆的画面。

包括吕陶写的《和鹿鸣宴进士二首》 其一:石室宏开化二川,文场今岁不遗贤。莺凭暖律方迁木,鹤遇祥云必到天。随贡充庭知有路,乘风破浪去如船。龙墀唱第程途近,应在春余数日前。

大概的意思就是地方行政长官表达了对科举考试的考生们一种祝福,而赶考的考生又表达对父母官的“感恩戴德”以及栽培之恩。

就类似高考前,学校的老师,校长,表达了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愿,而学生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以及学校的培养,道理是一样的。

上文提到过,鹿鸣宴是参加乡试高中的新科举人举办的贺庆宴会,乡试一般都是在省城的当地政府机构举办,所以鹿鸣宴一般是由当地行政机构举办,那费用自然也是由当地行政机构出的,这也无形当中增加了当地行政机构的财经济负担。

因此发展到后来,基本就是成为废礼,有名无实!

三、什么是琼林宴?

“琼林宴”的命名,是在宋朝时才这么叫的,主要是为在殿试高中后的新科进士举行的庆祝宴会,时间也都是在揭榜的第二天。

宋太祖曾经规定,在殿试之后,由皇帝宣布考生学子的名次并举办宴会,庆祝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举办宴会的地点便是在著名的皇家花园“琼林苑”,所以“琼林宴”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不过在后来宋徽宗赵佶执政期间,“琼林宴”又改称“闻喜宴”,意为听到喜讯开设的庆贺宴会。

《宋史·乐志四》对此曾有详细记载:“政和二年,赐贡士闻喜于辟雍,仍用雅乐,罢琼林苑宴。”

“闻喜宴”的概念其实和唐朝时期的“曲江宴”一个意思,都是为高中后的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只是因为举办的地点不一样,所以命名有所不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记载:“唐时礼部发榜之后,醵饮于曲江,号曰闻喜宴。”

到了明、清时期,“闻喜宴”又被称为“恩荣宴”。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宴会的流程和仪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后人还是习惯称其为“琼林宴”。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制度述录》第三章有载:“清制传胪翌日于礼部赐新进士晏曰恩荣宴。是制仿于唐之曲江会。宋曰闻喜宴......元乃有‘恩荣’之名,赐于翰林院,明宣传德八年赐诸进士宴于礼部,始著为令。清代因之。”

四、宋代的琼林宴为何规模盛大?

宋朝为了巩固自身政权,从前朝得兵权者祸乱朝纲的经验出发,统治者选择推行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来树立皇家的政治权威,因此宋太祖大刀阔斧的改革了科举考试中的选拔制度。大力选拔文人士大夫,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所以在宋朝时期,文官在朝堂上的地位要比武官高,可谓十分尊崇。

而琼林宴的设立,便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文官所庆祝,朝廷对此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放在现代来说,甚至相当于国宴,所以宋朝时期的琼林宴,排场浩大,热闹非凡,规模也十分盛大。况且,宋朝经济繁荣,国库富足,因此有能力组织排场大、规模大的贺庆宴会。

著名的宋朝文人文天祥是“宋朝三杰之一”,而他同时也是宋朝宝祐四年(1256年)的进士第一名。

文天祥就曾经在《御赐琼林宴恭和诗》这首诗中描写过琼林宴巨大的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这首七言律诗,就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宴会中觥筹交错的热闹浩大场面。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心衰,到了这个朝代江河日下的时候,国家的财政已经不允许他们担负如此奢侈豪华的宴会了。因此无论是文科的鹿鸣宴和琼林宴,还是武科的鹰扬宴和会武宴,到了这个朝代后期,都基本已经逐渐落幕,只是一个空头形式罢了。

一个朝代的经济繁荣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些宴会的规模和排场。虽说在古代封建社会,朝廷举办的这些鹿鸣宴和琼林宴,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国家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拉拢人才的一种方式,但也同时表达了对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学子的一种美好祝愿!

其实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能延续1300年左右,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而历久不衰,说明了还是有其积极影响的。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像“鹿鸣宴”和“琼林宴”等这种专为金榜题名的考生举办的欢庆宴会,也在见证着历朝历代的社会发展与演变,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