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是怎么崛起的?高卢战记详解

凯撒是罗马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并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帝制罗马的奠基者,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家之一。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罗马从共和体制迈向帝国体制前后,先后涌现出“前三巨头”和“后三巨头”。这其中凯撒既是“前三巨头”的最终赢家,同时亦与“后三巨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被誉为古罗马历史上最为关键的枢纽性人物。

所谓“前三巨头同盟”,是指公元前60年,由克拉苏、庞培与凯撒秘密结成的政治同盟,其目的在于一同反对元老院势力。然而,同盟建立之初的凯撒是三人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彼时,克拉苏和庞培作为苏拉的部将,在镇压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前73年)和兼并本都王国(前65年)的过程中崛起,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而凯撒更多是充当二人势力缓冲的平衡器角色。然而伴随着凯撒在高卢地区的所向披靡,他在罗马共和国内部的声望也随即上升,最终成为国家的实际掌控者。那么,凯撒是如何征服高卢,从而一跃成为前三头中最具权势之人的呢?

瑞士高原,凯撒北征的起点

早在“前三巨头”结成同盟之前,凯撒就已经在西班牙总督的任上积累了大量财富,只是伊比利亚半岛毕竟地处罗马共和国的边缘地带,距离权力中枢太远,从而难以成为凯撒基于最高权力宝座的根基之地。当时不论是亚平宁半岛本土,亦或东方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其势力版图均已被瓜分完毕,放眼望去也就只剩下外高卢地区(今天的西欧平原及其周边)了。然而,西欧平原并未成为罗马远征军的首要攻击目标,生活在瑞士高原上的凯尔特人赫尔维蒂部才是凯撒最先袭击的对象。这是因为只有铲除了瑞士高原上的凯尔特人势力(赫尔维蒂部几乎是凯尔特族群中战斗力最强悍的),才能西欧平原与罗马本土连接处(即下罗讷河谷)的战略安全。

事实上,罗马人在马略军改之前曾败于赫尔维蒂部,那时的罗马正处于公民军体系崩溃、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萎靡不振的低谷时期。然而经过马略的募兵制改革之后,罗马军队逐渐重振起昔日征伐迦太基人和希腊人的雄姿。所以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起来,在卓越军事统帅凯撒的率领下,正准备西征外高卢地区的瑞士凯尔特人赫尔维蒂部就被罗马军队剿灭了,13万人被杀,余者返回瑞士并归降罗马之下。自此,瑞士高原这个位于中、南、西欧的战略枢纽地区成为罗马的一部分。

莱茵河,分割日耳曼尼亚与高卢的边界

作为当时凯尔特族群战斗力最为强悍部落,赫尔维蒂部的溃败对他们的冲击相当剧烈,但却并未动摇整个外高卢地区的大趋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对高卢冲击最大的并非罗马这个老对手,还是自日德兰半岛不断南侵的日耳曼族群。相较于已经趋于“文明开化”的凯尔特人,正处于原始氏族状态下的日耳曼部落要显得更加野蛮、也更为骁勇。故此,将日耳曼人阻挡在高卢空间之外,也就成为凯撒必须施行的战略目标。

虽然当年马略推行军改之后,曾率领罗马军团重挫南迁的日耳曼族群,但也无法将他们完全消灭。最终,伴随着日耳曼族群的不断南迁,巴伐利亚高原以北、莱茵河以东的大片原属凯尔特人领地的区域也就成为了“日耳曼尼亚”。日耳曼尼亚是罗马人对该地区的称谓,这表明他们显然是将莱茵河当作分割日耳曼人的自然分界线了,问题在于日耳曼人对此是否认同。对于日耳曼人来说,既然自己能够战胜凯尔特人,并且也没有直接损害罗马的利益,他们对莱茵河作为自己与高卢空间边界的态度也就显而易见了。

事实上,大约从公元前70年起,日耳曼人就经常被莱茵河西岸的凯尔特部落邀请、以雇佣军的方式参与其内部的争霸中。因此,当凯撒远征高卢之时,盘踞在莱茵河西岸的日耳曼人已经都打十万之众,甚至鸠占鹊巢的要求凯尔特人不得不以纳贡、入质的方式寻求庇护(也曾军事反抗,但遭失败)。就这样,凯撒与日耳曼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对于凯撒而言,如若能够率先击败凯尔特人无法战胜的日耳曼人,那将对接下来征服高卢的计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元前58年秋,双方在经过数次协商失败后,最终还是兵戎相见。此战,罗马以5万兵力重创了人数略高于自己的日耳曼人。自此,日耳曼人在莱茵河以西的力量被基本肃清。

尼德兰高卢,日耳曼和凯尔特联盟

不过,虽然凯撒通过战争方式将莱茵河大体确立为高卢与日耳曼尼亚的分界线,但河流两岸自然条件的趋同性使得这种划分远远不如山脉来的稳固。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已经有许多日耳曼部落迁居莱茵河西部的低地平原(即后来被称作尼德兰的欧洲地缘板块),并与当地的凯尔特部落杂居结盟了。事实上,即便的今天的尼德兰三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同样呈现出罗曼语族(法语)和日耳曼语族(荷兰语、德语、卢森堡语)交相混杂的态势,这未尝不是源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事实上,凯撒时期的中欧、西欧地区,伴随着日耳曼族群的广泛南迁,类似跨越民族的结盟已经非常普遍了。当然,这种结盟关系毕竟源于政治利益,所以当凯撒准备征讨尼德兰高卢之时,联盟内部随即出现了分化。有些部落慑于罗马人的武力,赶紧向凯撒示好卖乖;另一些部落则决定整顿武备,力求抗争一下。不过,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凯撒将他们全部踏平了。尼德兰高卢的征服对高卢地区其他凯尔特人部落的震撼极大,巴黎盆地(今法国北部,与尼德兰毗邻)及其周边的凯尔特人纷纷归附。

布列塔尼亚半岛,大西洋海战

在高卢大部基本平定的背景之下,身为“前三头”之一的凯撒原本打算班师回朝,同元老院展开下一轮政治博弈。为此,他在凯旋之际对日内瓦湖以东、罗讷河以南的凯尔特人部落进行了一轮清扫,抢占了对阿尔比斯山几个重要山口的控制权。在凯撒看来,既然凯尔特人中最强大的瑞士高卢赫尔维蒂人、尼德兰联盟以及入侵高卢的日耳曼人都被战胜了,那么高卢战争也将尘埃落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外高卢地区的北部和西部存在漫长的大西洋海岸线,盘踞于这些地方的凯尔特人早已具备相当程度的航海技术,这其中又以布列塔尼亚半岛的凯尔特部落最为强大。

布列塔尼亚半岛位于今天法国的西北角,其南部是贯穿罗马与外高卢地区的卢瓦尔河,该河自东向西汇入大西洋;北部对岸便是大不列颠群岛(此时居民以凯尔特人为主),商贸枢纽作用明显。正因如此,这里才能成为凯尔特人海洋力量的集中展现,也因此接棒为反抗罗马人的新任主力。对此,凯撒很快做出了反应,他并未调动地中海的罗马海军,而是在卢瓦尔河上游打造轻便舰船,准备顺流而下直袭塔尼亚半岛附近的凯尔特人舰队。与此同时,罗马陆军也将凯尔特人沿海据点一一拔出。不过,由于这些海洋属性的凯尔特人同不列颠群岛关系密切,并且沿海据点实在太多,罗马军队存在被拖垮的可能。所幸凯尔特人因为急于将入侵者赶出家园,因此把他们的主力舰船都聚集到了一起,意图与罗马新建海军展开决战。

不同于驰骋于地中海上的罗马划桨舰船,扬帆于大西洋上的凯尔特人舰船是高大的帆船,这使得罗马海军传统的撞角破坏对手船身、切断对手船桨、投掷标枪等战法均遭失灵,仅存轻便灵活这一项优势。不过,这并未难倒凯撒和罗马人,他们利用长柄镰刀武器将凯尔特人帆船的绳索扰乱,而后用这些武器勾住这些绳索,促使对手巨大的风帆纷纷下落,失去了航行的动力系统,从而沦为任凭宰割的鱼肉,最终结果不言而喻。

远征不列颠、阿基坦高卢以及日耳曼尼亚

平定了布列塔尼亚半岛以后,整个外高卢地区除了西南方向比利牛斯山脉以外,均在罗马的掌握之中。此后,凯撒在高卢以及周边地区又进行了几次征伐,首当其冲的便是比利牛斯山脉附近的阿基坦尼亚。如今,我们无从知晓当初究竟是阿基坦高卢主动出击罗马,还是凯撒秉承“安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主旨展开的讨伐。这些高卢人一方面积极从伊比利亚半岛引援伊比利亚部落和凯尔特部落,另一方面则任命曾追随罗马作战之人为指挥官,仿效罗马人的战术战法和指挥思路。然而,在罗马军队的绝对力量面前,这种短暂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终究有限,阿基坦高卢迅速被凯撒平定。至此,整个外高卢地区都处于凯撒的管控范围之下了。

然而,凯撒的征服并不意味着罗马在高卢的统治从此高枕无忧了,毕竟无论是日耳曼尼亚还是不列颠群岛都不断出现有部落渗入高卢的情况,从而撬动高卢重新独立。公元前55年,又有两支日耳曼部落进入到了莱茵河以西,遭到凯撒大军的疯狂屠戮。为了达到对日耳曼人的震慑效果,凯撒在应莱茵河以西一些日耳曼部落邀请之下决定出兵东渡,清剿了一些敌对部族的村落,安抚了一下同盟者之后,就再度退回高卢去了。

很显然,在凯撒的眼里,日耳曼尼亚茂密的森林并不适合作为罗马人的征服对象,其目的仅仅在于进一步明确莱茵河的边界地位。完成了对日耳曼尼亚方向的部署以后,凯撒终于决定跨海远征不列颠群岛了。不过就如同出兵莱茵河以东一样,凯撒对不列颠的征伐同样是浅尝而止。当时的不列颠在罗马公民心中是一片充满迷雾的神秘阴森之地,罗马军队的踏足促使凯撒在国内的声望极具增加,加之此时的凯尔特人已经无力在大西洋海面对战罗马人,凯撒因此决定见好就收,退回高卢了。

综上所述,凯撒出征高卢,前后历时7年(公元前58年-前51年),先后扫清瑞士高原赫尔维蒂部、荡平莱茵河两侧日耳曼部族、镇压尼德兰高卢、清剿布列塔尼亚半岛的凯尔特人舰队、平定阿基坦高卢并远征不列颠,凭借高超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声望,为自己攫取了丰厚的政治资产。高卢战争是凯撒从“前三巨头”中的陪跑者一跃成为独占鳌头政治明星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古罗马统御环地中海地区以后的又一次迅猛扩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