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战争为什么会失败?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详解

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战争为什么会失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统治法国几个世纪之久的波旁王朝轰然倒下,由路易十四刚刚建立不足百年的中央集权君主制被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在经历了一系列派系更迭之后,一代强人拿破仑于雾月政变中夺取政权,并在1804年正式受冕称帝,此后的法国在拿破仑的率领下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史称拿破仑战争。

在拿破仑战争中,法国曾在1812年侵俄战争和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两次败北,并最终宣告失败。那么在政治和军事层面均很强势的拿破仑为何最终会走向失败了呢?这其实需要从当时的欧洲格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个人背景三个层面来分析。

大革命的化身和启蒙运动的代表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石源于启蒙运动,然而在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之后,整个法国随即秩序混乱时期。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为了在君权林立的欧洲,向人民宣扬新秩序的合法化,并实现自身的宏大目标,试图将法国一切潜在反对势力铲除殆尽。由此引发的大量前政权或被怀疑者皆死于“大恐怖”之下,更有甚者的是那些坚定支持革命但反对激进手段的人同样未能幸免。

失序的法国需要重新稳定,但又难以接受君主制旧秩序的回归,因此拿破仑这位自封终身第一执政官的军人上台了。最终称帝的拿破仑在形式上同当时欧洲的其他君主不再有所差异,这也招致许多大革命思想家的反目对待。但实质上拿破仑却是大革命的监护者,并自视伫立在启蒙运动的巅峰。通过拿破仑的改革,一些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被制度化、合法化。《拿破仑法典》更因此成为法国乃至日后欧洲大陆法律条文的基础。这位集大革命化身和启蒙运动代表于一身法国皇帝,并未将自己当作神圣君权的代表,而是作为一种具有使命感的守护者,这就导致拿破仑天然对宣扬大革命精神和启蒙思想具备极高热情,而宣扬的方式只能是征服。

成长因素引发对征服野望

拿破仑成长的年代处于18世纪王朝君主体制,彼时的法国经历了路易十四对领主贵族的打压,业已形成类似中国古代的君主集权制度,而此前的法国国王仅仅只能统领少数几座城邑,非常类似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在君主集权制度下的拿破仑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认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即取决于是否能世代传承,又取决于疆域的广阔程度。

处于对自身政权和个人合法性的维护,每当出现一个不服从其意志的统治者时,拿破仑都要前去征伐,无法忍受欧洲秩序束缚和别国君主对其忤逆的他最终选择了入侵西班牙和俄国,进而寻求建立一个至少囊括整个欧洲的大帝国。而这两个国家从地缘价值上来说,并不重要。

地理因素引发欧洲地域差异巨大和征战难以持续

不要以为拿破仑的战争是一种狭隘的穷兵黩武,实际上采用征兵制和擅长大军团总体战的法军不仅不需要担心劳民伤财,反而凭借战败敌军的给养和占领地的资源,做到了以战养战的模式。由于有大量征服区成为兵源,法军数量激增,在整个中欧地区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当法国将矛头对准西班牙和俄国时,情况却出现了变化。

西班牙虽不重要,但作为法国的敌人却威胁很大。俄国虽距离欧洲腹地遥远,却拥有巨大潜力。然而这两处资源贫瘠,并不足以维持法军大规模的补给,再加上纵深东欧平原进入莫斯科后的法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军需补给不足,从而导致失败。

威斯特伐利亚原则与英国均势政策

三十年战争后,欧洲格局主要是以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为原则的均势体系。维护这一秩序的分别是需要保持中欧分裂的法国和需要维持欧陆平衡的英国。当法国崛起之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势必要插手欧陆事务。然而在拿破仑崛起之初,英国仅仅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法国,保持住了手中的制海权,此后便再无动作。

英国既不同拿破仑媾和,也没有贸然跨海干涉法国。因为媾和意味着日后需要对抗一个掌握整个欧陆资源的大帝国,迟早会让英国丢掉制海权。而贸然入侵,势单力薄,难以成事。于是英国人静静的等待一个拿破仑犯错的机会,伺机以均势体系捍卫者的身份,再度出兵欧陆。当拿破仑兵败俄国之后,英国的机会来了。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中,尚未被法国征服的各国联军首次在战场之上大败法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产生的均势效应虽然因为法国的强势,来的晚了些,但终究还是产生了效应。

因法统问题,拿破仑拒绝妥协

古代欧洲政权的法统,继承自罗马时代。当古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又演变为被教皇加冕的罗马皇帝。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将一统教会体系和罗马皇帝(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模式都打翻在地。此后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虽将各国平等对待,却依旧只认同君权统治的合法性。拿破仑虽名义上为教皇册封的皇帝,但其政权合法性却来自于启蒙运动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拿破仑在遭受失败后,拒绝选择妥协。

莱比锡大战之后的法国原本可以通过与各国协商的方式保住部分兼并的领土,然而这种行为本身会被拿破仑的政治基础视作“与虎谋皮”,自然就会动摇拿破仑的地位。陷入外交僵化的法国只能与欧洲反法势力死磕到底,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欧洲格局并最终被其击溃。

法国大革命引发民族主义高涨

如果说威斯特伐利亚原则还属于旧秩序的范畴,拿破仑被其所形成的欧洲君主国联盟抵抗还说的过去。那么法国大革命本身亦引发拿破仑的失败,就显得意味深长了。民权是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领导人推翻旧秩序的旗帜,但民权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环境之下,不仅包含了平民权利的意义,同样也是被众多君主国家征服的民族争取权利的思想依据。

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实际上刺激了民权运动在整个欧洲的传播。伴随着拿破仑的铁蹄,民族主义思潮不断高涨,而这些民族主义思潮不仅会反抗旧君主的压迫,同样会抵御法军的侵略行为。这也是为何在整个反法同盟内部,拥有大量拿破仑粉丝的原因。因为这些反对法国的人并不都是君主旧秩序的捍卫者,其中很多人是启蒙思想和民权运动的追随者。这也是导致拿破仑两次战败后,均能免死的其中一个因素。

拿破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大革命的思想却在法国民众心里根深蒂固。伴随拿破仑征战而传播的民法典更随着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而广泛播种在欧陆之上,并顺着大西洋航线影响到了拉丁美洲地区,为拉美独立运动提供了政治、法律和思想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