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会有承和之变?承和之变是平安时代初期,承和九年(842年)因废立太子而引发的一场政变,也是藤原氏排挤政敌而进行的第一次行动。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概述
弘仁十四年(823年),嵯峨天皇让位给弟弟淳和天皇。随后,天长十年(833年),淳和天皇将皇位传给嵯峨上皇皇子正良亲王,即为仁明天皇。他即位时,立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为皇太子(他母亲是嵯峨天皇的皇女正子内亲王)。从嵯峨天皇开始建立的皇权继承体系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稳定,在此期间也没有发生有关皇权的纷争。
但是,在此期间,藤原北家的藤原良房由于获得了嵯峨上皇和皇太后橘嘉智子(檀林皇太后)而急速抬头,良房之妹藤原顺子成为了仁明天皇的中宫,并且生下了皇子道康亲王。良房一心想道康亲王成为皇太子。察觉到这种状况,不愿卷入政治权力斗争的旋涡的恒贞亲王多次向父亲淳和上皇表明了辞太子之位的心意,却屡次被嵯峨上皇劝阻而未能如愿。
承和七年〔840年),淳和上皇过世,两年后的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嵯峨上皇也缠绵病榻,眼看即将咽气。此时,仕于皇太子的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岑和他的盟友但马权守(权为额外派员之意)橘逸势感到了临近的危机,而谋划将恒贞亲王移往东国。他们将此计划告诉了阿保亲王(平城天皇的皇子)。但是阿保亲王反对他们的计划,将此计划秘密上报给了檀林皇太后(也是橘逸势的从姊妹)。被震惊的皇太后立即召见时为中纳言的藤原良房,并将阿保亲王的密呈传奏于仁明天皇。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驾崩。两天后,仁明天皇将伴健岑和橘逸势一同抓捕,同时命令六卫府对平安京进行警备戒严。恒贞亲王惊于事泄,再上辞表,但又被仁明天皇慰留下来。到了二十三日,政局大变,左近卫少将藤原良相(良房之弟)率领近卫府之兵包围皇太子居所,逮捕了出仕皇太子的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东宫大夫文室秋津,仁明天皇下诏判伴健岑和橘逸势谋反罪,恒贞亲王虽与事件无关,但也应负一定责任,废黜其皇太子之位。藤原爱发被追放出京都,藤原吉野贬为大宰员外帅,文室秋津贬为出云员外守,伴健岑流放至隐岐(后贬至出云),橘逸势流放至伊豆(途中在远江国板筑去世)。同时,春澄善绳等侍奉恒贞亲王的东宫职及春宫坊的官员多数也被处分。
政变后,藤原良房升任大纳言,道康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后来的文德天皇)。
影响
一般论认为,承和之变是藤原氏排挤他氏而进行的一场有预谋的政变。藤原良房的希望不仅是把道康亲王送入东宫,而且也给与名族大伴氏(伴氏)和橘氏以重大打击,另外,还让同是藤原氏的竞争对手藤原爱发,藤原吉野垮台。但是,承和之变最大的影响,是维持桓武天皇的遗志而进行的嵯峨、淳和兄弟政权的迭立的解除和嵯峨-仁明-文德一系直系皇统的成立。
另外,仁明天皇在同年四月以后,以皇宫修护为借口,驻留在当时恒贞亲王所居住的冷然院内。而且以警卫天皇的名义在院内留派天皇的士兵,形成随时都可以包围恒贞亲王的态势。于是,皇太子方对天皇进行诅咒,谋划不可告人的计略的传说被广泛的流传了。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亲王继位,是为文德天皇,立惟仁亲王为东宫。这位惟仁亲王,其实体内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统,他的母亲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与皇室的亲上加亲,使良房于857年被任命为从一位太政大臣,总揽朝纲。总之,藤原良房通过承和之变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从此步步高升,直至人臣之极——太政大臣,为藤原氏今后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