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瞻基和明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什么说朱瞻基差点毁掉了明代?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是明代的第五位皇帝。在百姓的眼中,他是一位好皇帝,文才武略样样精通,更是被朱棣隔代指认为皇太孙,这样一位好皇帝,却毁掉了明代,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缘由。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因为不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决定放弃平定安南,也就是现今的越南。他认为安南作为一个小国,不足以对整个大明代构成威胁,却年年发生暴乱,需要派兵平乱。
战争对于内地的百姓和安南的百姓来说,都是很大的伤害。于是,他决定止息战争,让安南自立为国,成为一个藩国,年年向明代进贡。这个决定当时得到了众多大臣的认可。在他幼年时期,一直被朱棣带在身边教养,朱棣十分喜欢这个孙子。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能继承皇位,也得益于他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朱瞻基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一次宴席上,朱棣出了一副上联,写道:万方玉帛风云会。宴席上群臣面面相觑,对答不上。而当时只有几岁的朱瞻基则对出了下联:统一山河日月明。这个对联十分适合朱棣的心思,自此更加疼爱这个孙子。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一个满怀仁心的人,他身体素质不好,不能陪伴朱棣南征北战,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却是一个十分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在一次战役中,朱棣被围困,几乎命丧敌手,是朱高煦突破重围,救出了朱棣。
因此,在后来的册立皇太子的事情上,朝廷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应该立贤立长,也就是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而一些同皇帝南征北战的武将则认为,应该立朱高煦为太子。
正在朱棣两难之时,旁边地解缙一句话提醒了朱棣,就是“好圣孙”,意思是还要看这个好皇孙朱瞻基。朱棣听完随即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他一直自比自己是引发宣武门之变的唐太宗,弑兄逼父,其心昭然若揭。
永乐年间,朱高煦多次诬陷自己的大哥朱高炽,企图将他拉下太子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但是这个计谋被朱棣识破,朱棣一怒之下,欲将朱高煦贬为庶人,有朱高炽为弟弟求情,才免了责罚。但是朱高煦并不领情,一直觊觎皇位。朱高炽即位后十个月便驾崩了,之后朱瞻基顺利即位,这一年明代换了三位帝王。
在朱高炽离世后,朱高煦预谋谋反,他想要密谋联合英国公张辅,与他一同起兵造反。但是张辅在收到造反的信件后,第一时间便将传信的人扣押,将信件直接交给了朱瞻基,朱瞻基因此躲过了他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顺利回到京都为他父亲奔丧。
此后,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亲自带兵征讨反叛的朱高煦,战争还没正式开始,朱高煦的部下纷纷倒戈。最终,朱高煦兵败被抓,朱瞻基延续了他父亲仁爱之心,并没有杀掉反叛的朱高煦,只是将他贬为庶人,流放边疆。
朱瞻基不仅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在艺术方面也很有才华,亦如宋徽宗,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宋徽宗不会治理国家,却十分精通各种文艺。然而朱瞻基却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智慧。朱瞻基的一幅《双犬图》惟妙惟肖,十分有收藏价值。但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帝,明代为什么会毁在他的手里呢?
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蟋蟀皇帝”,他十分喜欢斗蟋蟀,但是又不想因此荒废政务,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票拟”和“批红”,当时国家设立内阁,也就是皇帝的智囊团,票拟的意思是内阁大臣草拟出一个奏章。
由宦官来“批红”,宦官作为皇帝的贴身伺候人,自然十分得皇帝的信任,他想到这个办法是想来制衡内阁大学士的权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助长了宦官的势力,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王振、魏忠贤就是出于那个时期。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众位大臣的不满,他们不甘于向宦官低头。
结语:昔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臣如今办事却还要经过宦官的批准,自然十分憋屈。一个国家由宦官主权,宦官作为身体和精神都受过摧残的一类人,从服侍人的那类人转为为手握重权,这意味着一个王朝的气数已尽。一代帝王朱瞻基,虽然创造了“文宣之治”,但是他任用宦官,最终也使得明代在他的手里开始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