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三足鼎立,人才辈出风起云涌的璀璨时代,每一个鲜活的三国人物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在乱世之中一展雄风。但是同样也有着一无是处之辈,靠着家族最后的荣光,汉室最后的余威以及历代遗留的残兵败将在这乱世之中苟延残喘,成为真正的枭雄和霸主逐步崛起的''经验宝宝''。
蜀汉后主刘禅,作为三足鼎立之一的第二代君主却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刘备白帝城病逝,托孤诸葛亮辅佐赵云三进三曹营救下的阿斗刘禅,但是最终刘禅却还是辜负了众人的期望,甚至在亡国投降后乐不思蜀,成为世人的笑柄。但是作为三国之一蜀汉建立者刘备的后代,有着如卧龙诸葛亮、武圣关羽等绝世人才的辅佐和培养,刘禅真的就一无是处,只知贪图享乐吗?亦或是这时刘禅自己可以的藏拙自保呢?
少年刘禅 聪慧好学
刘禅出生于建安年间,是刘备的小妾甘夫人所生,而从刘禅从小的经历而言,他并非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刘禅自幼便跟随刘备四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对于民间疾苦更是铭刻在心,深恶痛绝。随后有接受有着卧龙之名的诸葛亮的悉心调教,学习各类名著典故以及治国之策,又拜伊籍为师勤学苦读,甚至对于骑射武艺也有是十分看重,曾经在成都县外十五里的沙头练习射箭的技艺。作为刘禅的半个老师,军师诸葛亮对于刘禅的评价也是极高,认为他年方十八,天资聪慧,仁德勤政,礼贤下士。
如此看来刘禅的功底并不差,即便诸葛亮的评价带有一点给面子和夸张的色彩,学识和智慧也是多少有点的。而从刘禅从小便接受父亲仁德思想的熏陶,成熟稳重的心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而或许也正是这样的性格和心性的养成,让刘禅成为了一个爱好平和,不热衷于打打杀杀的君主,甚至对于帝王之位也并非渴望至极,刘禅所期许的仅仅是平静的生活。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继承人刘禅命不由己,在继承皇位后刘禅也是继承了父亲刘备的知人善任和仁德之心,关心百姓疾苦,昏庸残暴等贬义词在其身上丝毫找不到。作为一国之君,刘禅的资质不足以让蜀汉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但是作为稳定一方的君主刘禅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或许是同时代的诸多风流人物太多,群星璀璨之下,刘禅的资质实在难以入世人的法眼,而作为刘备的后代更是让其背负上了太多的目光和希冀。
随着东吴奇袭荆州,五虎上将之一的关羽败走麦城身死,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刘备举国之力为弟报仇后便彻底名存实亡。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元气大伤,刘备自己也是最终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年仅十六岁的刘禅就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境遇下临危受命接手艰难困苦的蜀汉基业。
而作为辅佐重臣的诸葛亮更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年年北伐希望为蜀汉打下天下,复兴汉室。但是从其所著的《出师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始终将刘禅当做孩子,即便自己北伐之时也始终对其放不下心。如此谨慎的性格,反面也表明诸葛亮不善于任用人才和下放权力,所以需要其事事亲为,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北伐也是壮志而去,失意而归,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甚至把自己的性命留在了五丈原。
在诸葛亮主政的十四年间,刘禅始终对于诸葛亮提议休养生息,不应劳师动众的北伐,但是一心报恩的诸葛亮怎么听得进去,再加上诸葛亮始终将刘禅当做小孩,其有建设性的建议也就一笑而过。刘禅深知自己各方面都不如诸葛亮,而其又位高权重,自己性格温和自然对于其唯命是从,即便自己心中有想法也只有深埋心底,等待时机。韬光养晦不仅是对于蜀汉的治理,更是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应对之策。
卧龙已去 刘禅当立
随着诸葛亮的病逝,刘禅韬光养晦十几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诸葛亮这样的千古之才过后又有谁能够让刘禅唯命是从呢?刘禅逐渐开始展现其作为蜀汉后主的光芒。
刘禅掌权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重新编排蜀汉重臣,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姜维为卫将军,主管军事;费祎为尚书令,主管政务,彼此之间互相制衡,自己的皇权也可以得到保障。在蒋琬死后,刘禅的野心也逐渐凸显,将丞相制度废除,自己开始独掌国家大权。
(刘禅掌权 治国有方)
在刘禅执政期间,并没有被诸葛亮认定为反骨的魏延斩尽杀绝,刘禅念及其前功将其厚葬,还将当初亲手斩杀了魏延的杨仪借机贬为庶民,此举为刘禅很大程度上笼络了蜀汉武将的忠心。
而在随后面着地方郡县夷人作乱的突发情况,一方面是蒋琬提出的立刻出兵镇压的建议,另一反面是朝廷和议之下不可行的决定,刘禅果断选择了派人前去劝说蒋琬。在随后和诸多大臣的商议和讨论之中,刘禅认为作乱的势力还是心存汉室,可以通过结交的方式化解动乱,并且最终成功解决了动乱。后主刘禅的这一水平体现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倾听建议,果断作出处理,何来昏庸之名?
后来面对着真心前来投降的魏将夏侯霸,刘禅更是不计前嫌册封其为将军,并且好言安抚,化解了上一辈人之间看似难以化解的恩恩怨怨,这种手段何来无能之名?蜀汉在失去了刘备诸葛亮等领导核心,失去了五虎上将的主要战斗能力,刘禅还能够维持国家二十七年的统治,何来扶不起的阿斗之名?
宠信宦官 乐不思蜀
刘禅晚年专宠于宦官黄皓,导致曾经还是一个小小黄门的宦官通过皇帝的宠信逐渐培养出了巨大的势力,而当姜维发觉之时已经为时已晚,黄皓在朝廷的根基已深,最终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蜀汉的实力也被大大的消耗。
随后在司马昭攻破蜀汉后,还有着残余势力的刘禅自知回天乏术,便受降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司马昭还是对刘禅不放心,便用一群舞女天天取乐刘禅,作为试探。当司马昭问刘禅过得如何之时,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追随刘禅的旧臣连连摇头,失望透顶,劝说他下次以泪洗面,请求回到蜀地,而刘禅便照做,却将背后建议之人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见此认为蜀汉最后的血脉已经无力再东山再起,便放刘禅回蜀地,最终刘禅享年六十四岁,平平安安度过余生。
后世对于刘禅最大的批判莫过于这两件事情,但是其中却是蕴含诸多玄机。刘禅重用宦官,一方面是发泄心中多年来被诸葛亮轻视的抑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衡姜维的帝王之术,只可惜最终并没有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乐不思蜀的典故,表面上是刘禅的昏庸和贪图享乐,实则是刘禅为了回到蜀地,以求自保的主动示弱。倘若司马昭第一次询问时,刘禅便哭天喊地,请求回到蜀地,司马昭必然认为他还有想东山再起之心,归蜀自保的愿望也就永不可能,甚至还会面临斩草除根的性命危险。而刘禅这样的一顿操作,让司马昭认为刘禅沉醉于享乐之中,只是一副任人鱼肉的傀儡罢了,才有了刘禅保暖性命回到蜀地的机会。
结束语:刘禅的历史形象我们不排除受到了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恶意丑化,毕竟作为一部文艺作品,需要更多引发读者讨论的内容,不论是赞美还是贬低。而我们在认定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之时,不能因为周遭环境的影响而随波逐流,要有这独立而不同的思考,否则历史对于我们而言只是死记硬背的文字和纸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