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天府之国一开始指的是关中地区。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关中地区自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不过,在秦国夺取巴蜀之地后,特别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
自此之后,天府之国的称呼,逐渐指的是成都平原了。在战国时期,秦国吞并蜀国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也即正是因为蜀中富庶,秦国获得了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从而成就霸业,并最终消灭山东六国。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就蜀中、益州的概念,可能有所区别,但是,其核心区域都是指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正是因为觊觎巴蜀之地的富庶,秦国出兵消灭了蜀国、巴国,也即秦国不仅得到了蜀中,还将巴国故地也攻占了。秦国吞并蜀国、巴国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而在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在此基础上,因为蜀中的人力、物力支持,促使秦国可以发动长平之战等战役,并在战国末期消灭了山东六国,建立了秦朝。在秦朝之后,刘邦也是凭借着蜀中这一富庶之地,得以和项羽相抗衡,并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可是,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却在《出师表》中表示“益州疲弊”。对此,在笔者看来,“益州疲弊”和“蜀中富庶”、“天府之国”的说法并不冲突。
二
进一步来说,“益州疲弊”不是在否定“蜀中富庶”、“天府之国”,而是对当时形势的准确评价。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诸葛亮表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因为夷陵之战后,益州真的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一方面,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5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众所周知,蜀汉的总兵力不过10万人,而夷陵之战这一场战役,就让蜀汉一下子损失了一半的兵力。一定程度上,夷陵之战对于蜀汉的重创,完全可以和长平之战之于赵国相提并论了。除了兵力上的损失,蜀汉还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不少武将,这也是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三
另一方面,由于蜀汉刚刚遭遇大败,兵力损失巨大,加之刘备刚刚去世,所以,益州郡的豪强雍闓,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的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
对此,在笔者看来,一时之间,蜀汉基本失去了对南中地区的掌控,也即此时的益州,至少丢掉了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的疆域。综上,因为蜀汉刚刚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刘备又在公元223年去世,南中地区的叛乱更加加剧了蜀汉的虚弱。从这一点来看,说益州疲弊,无疑是合情合理的。更为关键的是,在夷陵之战前,益州连年征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中的富庶。
四
最后,公元214年,刘备终于击败了刘璋,夺取了益州。但是,在刘备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张郃、夏侯渊等人就从汉中地区出发,率军袭扰益州的边境地区。到了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刘备又和曹操展开了汉中之战。从阵亡将领来看,曹操的损失较大。但刘备方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见战争过程中,刘备方的局势也不是很乐观。也即刘备为了夺取汉中之地,几乎将益州的人力、物力运用到了极限。
但是,汉中之战后,益州并没有获得多少喘息之机,紧接着爆发的襄樊之战,导致关羽败亡、荆州丢失,所以刘备又征调兵力发动了夷陵之战,从而被东吴陆逊击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连年的征战,导致益州之地已经难以支撑下去了。也即蜀中虽然富庶,是天府之国,也经不起连年兴师动众所带来的消耗了。基于此,在公元223年南中爆发叛乱的时候,蜀汉丞相诸葛亮等到公元225年才去平叛,这也是因为疲弊的益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