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将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将军造反的时候,士兵们为什么也会跟着响应?士兵不怕杀头吗?
历来造反等同叛乱,当权者极为痛恨,在古代对应的便是诛灭九族、凌迟处死的极刑。造反,意味着与现有政权决裂,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然而,上下五千年,造反者大有人在,甚至有缕缕不绝之势。
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西汉淮南王刘长让大夫但、士伍开章等70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一面联络闽越、匈奴等处,一面密谋用40辆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掀起了历史上极为荒唐的一幕;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术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后来,袁术与袁曹决裂,逃亡九江,割据扬州,建号称制,和汉献帝平起平坐起来;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战争后期参与人数达30万人之多;
明代末年,李自成发动领导农民起义,参与者达百万之众,并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
以上起义或者起事,在当朝者看来无疑是造反。较为普遍的是,这些造反大都由一人或多人主事,士兵普遍参与,为什么会这样呢?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朝廷已经民心尽失
造反者一贯的提法是气数已尽。如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大家熙熙攘攘,都说“东汉二百余年,气数已尽”或“历年四百,气数已尽”。之所以说气数已尽,是因为王朝末年,朝廷横征暴敛,官员贪污腐败,人民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起事,很容易就会有大量的跟随者。陈胜吴广起义时也说“天下苦秦久矣”。一个苦,道出的正是秦朝民心尽失的现状。
将领出身好或有威望
在古代一个人的出身非常重要,取得了身份认可才能聚集大量的士兵。陈胜吴广出身并不好,所以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来号召天下人。项羽虽然出身名门,但还是推立楚国后人熊心为楚怀王,这充分说明了出身的重要性。有了天下认可的身份,让大量士兵跟随也就顺理成章了。
普通士兵也有苦衷
一方面,普通士兵的想法很简单,当兵吃粮,为谁打仗都是打,不饿肚子就行。无论是屯田制,还是府兵制,抑或是募兵制,吃饭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天下大乱之际,谁给我发粮饷,让我吃饱饭,我就跟谁干,管他造反不造反呢?另一方面,历来造反案例中,都少不了大量的裹挟者。换言之,军令如山,你不反就得死,普通士兵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秦蕲年宫之变时,嫪毐谋反东窗事发,秦始皇只是处理了嫪毐及其死党,普通士兵并未作过多追究,或许就有这样的考虑。
值得一说的是,大将造反,部下士兵都跟着反,也不是绝对的。如明代汉王朱高煦早年一直觊觎太子之位,就藩乐安州时仍有异心。后来,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以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起兵造反,结果还未真正开战,就被人绑着送到明宣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