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国力如何?为何没有国家攻打它?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略决战,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由此,很多人提到长平之战,不仅会立即联系到白起和赵括这两位武将,还会对45万这一数字记忆犹新。

对于赵国来说,正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精锐士兵,从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根本,并且这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长平之战中,获胜一方的秦国也是损失惨重,俗语有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条经得起考验的真理。那么,问题来了,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后国力虚弱,其他五国为何迟迟不敢行动?

据《史记》中《白起王翦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秦昭襄王想让刚刚病愈的白起指挥邯郸之战。对此,秦派王陵攻赵都邯郸。当时指挥长平作战的白起因病未能同行。后来白起病愈,秦王便想派白起代替王陵统军指挥,白起推辞进谏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兵日至,彼诸侯怨秦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除此之外,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秦虽胜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即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也损失过半,这导致秦国一度国内空虚。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前后投入了60万大军,按照过半伤亡的说法,秦军至少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这对于强大的秦国,依然是一大重创了。不过,即便是在秦国损失惨重之际,其他五国依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楚国

就楚国来说,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战国时期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实际上,在长平之战爆发时,楚国已经走向衰落了。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楚顷襄王时代,秦国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于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郢城,烧毁了楚王族的夷陵。所以,在长平之战前,楚国已经遭到了秦国的连续重创,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因此,在长平之战前后,楚国选择了按兵不动的态度。直到邯郸之战,也即赵国快要灭亡的时候,楚国才出兵救援赵国。

魏国、韩国

一方面,就韩国来说,对于长平之战时的韩国,已经选择了摇摆不定的立场了,也即秦国强则跟随秦国,山东六国强则倒向山东六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秦国国力空虚,但是,战国七雄中奠定的韩国,依然和秦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所以,为了自保,韩国自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如果韩国真的这么做的话,很可能其灭亡时间就要提前了。

另一方面,就魏国来说,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没有一刻不希望重拾霸业。但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衰落。在此基础上,赵国和秦国的崛起,又让魏国的压力更大了。因此,长平之战时,魏国的态度就是希望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样魏国才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过,最后的结果是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而秦国仍有白起等名将,这让魏国依然十分忌惮。

燕国和齐国

在战国后期,燕国和齐国对于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乐观其成的。也即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燕国和齐国已经被秦国成功拉拢了。从燕国和齐国的角度来看,自己和秦国之间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即便成功击败了秦国,自己也很难越过三晋来抢占秦国的疆域。因此,燕国和齐国不仅很少参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行动,还经常对秦灭六国的行动进行助攻。比如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基于此,不管秦国是否真的国力虚弱,燕国和齐国都不愿意越境去攻打秦国。

赵国

最后,长平之战后,秦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然而,赵在割地上却分歧扩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举国之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不顾国力上的虚弱,强行发动了邯郸之战。此战,魏国和楚国派兵支援赵国,从而击败了秦军。因为邯郸之战的惨败,加上长平之战的损失,秦国一度停止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当然,这也为秦始皇嬴政的登场奠定了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