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博而不精”是什么意思?“博而不精”出自于哪里?

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成语“博而不精”是什么意思?“不改其乐”出自于哪里?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博而不精】故事的主人公:

郑众(?—83年),字仲师。河南开封人。东汉经学家、官员。后世习称先郑(以区别于汉末经学家郑玄)、郑司农(以区别于宦官郑众)。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博而不精】是什么意思?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博而不精】出自哪里?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博而不精】词语辨析:

【博而不精读音】:bó ér bù jīng

【博而不精的近义词】:博者不知

【博而不精的反义词】:博大精深

【博而不精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博而不精】典故: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