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谋臣,也是魏国开国功臣。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后代学者将贾诩与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在谋士如云智者遍地的三国,低调的贾诩并不十分为人所关注。《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联合作传,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贾诩都绝对是个值得探讨的人物,甚至说他是三国中最厉害的谋士也不为过。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年少懵懂无知,只懂得看情节看热闹,除了武将单挑打斗的场面外,最喜欢的就是看那些谋略高超的人物斗智。当年除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和奸雄曹操外,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实则算无遗策的贾诩。
后来年岁渐长,渐渐体会到此人的深不可测。无论身处何种情势,面对不同类型的主公,贾诩都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不仅深谙人性和沟通技巧,令主公言听计从,而且还懂得韬晦保身之术,在凶险的乱世,居然能在庙堂之上处高位久而不倒,最终寿终正寝活到77岁,毫无疑问是极其难得的。
要知道三国里的智谋之士犹如过江之鲫,但说到算无遗策,只有贾诩能做到。公认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都有街亭之败,与之齐名的庞统更是争功心切误判局势而死于非命。而贾诩无论跟谁混,出的计策无有不中,算得上是真正的算无遗策。
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要我说,前半句很正确,此人确实是人精中的人精,对人心的揣摩和应对能力堪称炉火纯青。但后半句就值得商榷了。要知道,生逢乱世,而且干的是伴君如伴虎的活,如果光有聪明谋略,只知道对主公忠诚,单凭一腔热血,不懂得审时度势,不懂得看人说话,那也算不得高明之士。贾诩跟的老板性格各异,实力各不相同,但都能对他言听计从,大概这就是贾诩最大的过人之处。
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能想到好的主意不难,难的是摸透老板的心理,懂得合理进言,让其能够听得进去。沮授和田丰进谏袁绍不成,固然有袁绍刚愎自用的因素,但两人过于耿直不懂说话的艺术,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贾诩前半生颠沛流离,接连换了几个老板。最后投奔了曹操才终于稳定了下来。作为老板,曹操固然有任人唯才不拘一格的一面,明知贾诩献策张绣降而复叛,导致爱将典韦、长子曹昂和爱侄曹安民死于非命,依然对其不计前嫌委以重任;但另一方面,曹操作为乱世奸雄,也有翻脸无情的时候。对于有才华的人,一旦不合其意或不能为其所用,一样毫不留情地杀掉。杨修、孔融和祢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还有乐师师勖,一言不合就杀掉。伺候这样的老板,不比以前的李催郭汜张绣之流,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贾诩时刻都知道要谨慎小心,不能被人家抓到把柄,所以他讲话讲到像没有讲一样,做事情做到像没有做一样。
曹操年纪大了,立储之事不可避免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曹丕和曹植俩兄弟争得不亦乐乎。朝堂上一班文臣武将,纷纷选边站。贾诩觉得自己是后来跟着“干革命”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不想归不想,但架不住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这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谨慎站队了。贾诩是个聪明人,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杨修第二,不敢明着来,只能暗中相助。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潜台词就是,写文章你比你兄弟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当立何人为嗣时(其实内心已倾向曹植,只是还拿不定主意),贾诩也是不明说,作若有所思状,引来曹操追问,他才说自己在想袁绍、刘表立幼子为嗣而使得兄弟相争的事情。曹操听后大笑,说他真是策谋深长之士。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无声胜有声,胜过千言万语。曹操本身就是袁、刘两家兄弟相争最大的获益者,自己又岂会犯同样的错误?
高手过招,往往是一招定乾坤。贾诩既不能拒绝回答,但更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曹丕的名字。否则以曹操的多疑心理,焉知不是在试探?想想后世高明如刘伯温者,尚且过不了朱元璋的连环诘问而不得善终。就知道面对帝王类似的这种问题,如果应对不当该有多凶险了。无疑,贾诩的太极功在曹操那里得了满分,既没有犯了曹操的忌讳招来不测之祸,又圆满地替曹操解惑答疑,巧妙地为自己支持的曹丕最终能够上位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实在是太高明了!
曹操最终确定世子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