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朝代里,明朝绝对算是杀臣子狠的。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平日里除了勤于治理国家政务,还会猜疑朝中大臣们的忠心,为了稳固明朝的根基,但凡是令朱元璋生疑的,全都被下令屠戮了,此番“大清洗”的行动中,唯独徐达独善其身,没有受到牵连,同样是开国功臣的李善长(明朝第一任宰相)都没能逃过此劫,为何徐达能够幸存下来并得以善终?
徐达与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两个人再次产生交集还是朱元璋回乡征兵的时候,正好徐达自小便开始习武,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有朱元璋这个老乡在,徐达想都没想就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去了,之后一直跟随朱元璋打拼天下,可以说,徐达是自始至终见证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天下尽收的人了,徐达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开创大明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然而重要并不代表不能铲除,朱元璋的多疑和心狠手辣可是并存的。
徐达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第一点离不开他前期与朱元璋四处征战的经历,虽说朱元璋心狠手辣,但同时他又是极为念旧情的,徐达在带兵打仗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出现过较大的失误的,当时各处的起义军队伍都渐渐壮大起来,陈友谅则是朱元璋在一统天下最大的绊脚石,徐达在打败陈友谅后,成功消除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随后徐达更是在朱元璋称帝后,应召出征讨伐元朝,最后徐达不负众望顺利推翻了元朝,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每个朝代在被推翻之后都会有残余势力,朱元璋又命令徐达去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并且徐达在边境驻扎,时刻关注明朝边境的内外形势。
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事事听从朱元璋的调配,还在治军方面相当严格,国家繁荣富强一大半都取决于军队的实力,若是不堪一击,焉能发展经济、扎实基础?并且徐达每带领军队攻占一处城池时,都严禁手下的士兵们对当地的百姓们实施残暴行为,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树立威望,虽然徐达是将军身份,但他对待下属从来不会以权势压人,反而是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丝毫没有将领的架子,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官位升迁而骄傲自大,在军营中谁会不喜欢徐达这样平易近人的将领呢?
这第二点就是徐达视名利如粪土,战争四起的年代难免会遇到士兵争夺百姓财富、强抢良家妇女等陋习,但徐达这些年征战沙场,其中胜仗不计其数,尤其是攻占元朝城池时,徐达都对元朝的金银财宝包括女色均不感兴趣,不仅自己严守军中纪律,还要求手下的士兵们也不能有逾矩的行为,徐达唯一一次心动是偶然在苏州大街上看到那位姿色绝佳的女子,自那一眼后徐达再没忘记那位女子,后来托人打听女子的住处,待打听到后,徐达连忙下聘,聘金一出手就是一千两黄金,这位女子的父母看下聘的竟是当朝将军,自然是欣喜地应允这门亲事,然而这位女子对徐达一无所知,哪里谈得上喜欢二字,只能被动的接受父母的安排。
但徐达后来并未娶这位女子,就在徐达下聘的几天后就接到了朱元璋的调配任务,这门亲事只能日后再议了,待徐达再次回到苏州已是一年后,他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如果自己不是个将军,想必这位女子的父母大抵不会同意吧,正因为自己是将军,更不能强娶这位女子,于是,徐达让人将这门亲事给退了,然而这位女子的父母却怎么也不肯退婚,古代女子被退婚这无疑是有损声誉,谁能担保自己的女儿日后还能嫁出去呢?徐达深知是自己当初太冲动了,给这位女子造成了困扰,在万般无奈下,徐达亲自登门请求女子同意退婚,女子接受了徐达的请求,本就是不相识的两人,若是草率结为夫妻,对彼此都不是一件好事。徐达坚持自己的原则,很多人对徐达表示衷心的敬佩。
第三点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徐达虽是武夫出身,但行事却极为谨慎,并无半点的莽夫行径,徐达知道朱元璋在建国前后是有所不同的,在建国前,二人以兄弟相称都无大碍;在建国后,尽管两人之间的情谊深厚,但徐达明白往后只有君臣关系,并无其他,他要想在明朝有安身之地,就得时时刻刻谨记臣子身份。在《明史·徐达传》中有一段记载了朱元璋试探徐达的片段,朱元璋特地邀请徐达到自己往日的住所一起喝酒,徐达不胜酒量,几杯下肚便醉得不省人事,后来,朱元璋让人将徐达抬到床上睡觉,注意这一细节,徐达醉酒后被安置妥当,而朱元璋在干什么呢?他在一旁坐着,像以前与徐达相处那般,徐达醒后一问内侍便心中大惊,急忙跑去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看着徐达惊慌失措的样子后,心中对徐达的猜忌大抵都消散得差不多了。若是换作寻常武将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怕醒来后还跑去向朱元璋道谢,浑然不知朱元璋的意图是什么。
史上胡惟庸一案牵连的官员甚广,徐达却能够置身事外,这绝不是运气可以决定的,当时胡惟庸受李善长的推举后得到重用,胡惟庸还特意亲自上门送礼给徐达,按照徐达谨慎的性格,定然是不会收的,但徐达的做法却让人出乎意料,他觉察胡惟庸个性倔强,这样的人是不能得罪的,倘若不收这个礼,往后可能被害的就是自己了,收下这个礼表示自己无意树敌岂不是好点,只要自己不拉帮结派、保持中立就可以了。
徐达的眼界和心性都是极广的,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保全自己,这足以证明徐达的能力出众,另外,低调行事、不越线则是徐达最为高明的地方。最后,徐达五十四岁因病逝世,朱元璋还专门为徐达写碑文、配备太庙等,此番殊荣是对徐达最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