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李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同样都是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何要架空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
引言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如同曹操在东汉的地位。蜀国皇帝刘禅几乎成了空架子,帝国事务无论巨细,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臣而不是君,是臣,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同僚的挑战。挑战诸葛亮者,正是刘备指定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公元213年,李严向刘备投诚。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聚众数万人,李严以手中仅有的五千人马平定事变,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封其为辅汉将军。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后,提拔李严为尚书令,李严进入权力中枢。
次年,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的安排与当年孙策的安排异曲同工。孙策以周瑜、张昭为辅佐大臣,周瑜掌兵权,张昭掌内政,周瑜在外,张昭在内。可是蜀国后来的情形,与吴国完全不同。李严基本上有名无实,不仅内政,连国家军事大权也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却成为旁观者。
诸葛亮是怎么架空李严的呢?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他自领益州牧。蜀国的地盘,也就是一个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军政长官,也就等于蜀国最高军政长官。从国家角度说,李严是中都护,掌全国兵权,而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权。益州兵权就等同于全国兵权,这么一来,李严被完全架空。
李严当然不干了,但他斗不过诸葛亮。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李严对大军的掌控力不行,名为中都护,实际上在军界的威信不是很高,其二,李严在朝廷里没势力,他是在刘备临死前才进入权力中枢的,而且还不是待在首都,是驻扎在永安,没什么影响力,其三,他的声望与诸葛亮没得比。
怎么夺权?李严想了一个办法,他要求划出五个郡,成立一个巴州行政区,由他出任巴州刺史。这样子等于把蜀国分割成两个州——益州与巴州。诸葛亮当益州牧,李严当巴州刺史,一人坐镇一州。这一建议遭到诸葛亮的断然拒绝。为什么诸葛亮一心要架空李严呢?可能是诸葛亮要推行北伐计划,就必须要有独断专行的权力,他不能让任何人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不过,李严毕竟是先帝托孤之臣,作为中都护,其辖下大军也有数万人,不可小觑。诸葛亮一直想把李严及其部队调到汉中,可是李严不干,想方设法推脱不去。蜀汉建兴八年,魏国发动反击,兵分数路攻蜀。这给了诸葛亮绝佳的借口,他要求李严率两万人从江州前往汉中驻防。
诸葛亮颇有心计,他了解李严一定会找借口搪塞,便下了一步棋:奏请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这下李严无话可说了,只得率部前往汉中。调离李严是诸葛亮的第一个步骤,出了江州,李严的命运就不是他自己所能掌握了。
李严下台了,他儿子李丰还在当江州都督,很快,诸葛亮一纸调令,把李丰调人京师担任中郎将、参军事,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信给李丰,其中有一句否可复通,逝可复还,就是暗示他,你要是表现好,你老爹还是有重新起用的机会。诸葛亮清洗李严父子,动机不详,但这次清洗,的确令诸葛亮的权势达到无以复加的鼎盛,他的北伐计划将得到更强有力的执行。
几次北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且徒劳无功,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蜀国难以承受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诸葛亮不得不推迟再度北伐的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训练大军,同时用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把粮食运抵并贮存于斜谷道口,在那里大建仓库。经过三年的休整,元气恢复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再搞一次北伐了。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春,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蛇行,他们正在穿越斜谷道北上。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重修了斜谷道的栈道,粮草也备足了。这是蜀国发动的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最有信心的一次北伐。
由于做了精心准备,北伐军的进展相当顺利,穿过斜谷道后,直奔郿县,在渭水以南安营扎寨。与此同时,司马懿也挥师渡过渭水,背靠渭水安营扎寨。向东进攻,目标就是长安,长安一旦沦陷,对魏国将是沉重的打击。司马懿对诸葛亮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认为,诸葛亮很可能不会进攻长安,而是会向西进攻。前四次北伐,除了一次进攻陈仓外,蜀军主攻方向都是西部祁山一带。
诸葛亮热衷于进攻西部,乃是因为这里是羌胡聚居区,魏国在这里的统治基础薄弱。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应该说是比较得人心的,他希望能策动天水、安定等郡脱离魏国,把那里变为进攻中原的桥头堡。诸葛亮过于小心谨慎,宁愿稳扎稳打,也不愿冒险,这使得他的作战风格缺乏激情与创造力。
五丈原地处郿县与岐山县的交界处,有一部分土地在渭水以北,称为北原。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该先派兵据守。郭淮的战略眼光显然较诸人要深远,他指出:倘若诸葛亮渡过渭水,抢先占领北原,而后进击北山,就可以切断长安通往陇西的通道,到时变民与羌胡必定趁机起事,对国家相当不利。
司马懿对郭准的建议非常赏识,派他火速领兵进驻北原。诸葛亮牌还没打出去,就被看穿了,处境变得很被动。当蜀军渡过渭水涌入北原时,郭淮的部队已经在那儿搭建营寨了。双方展开大战,蜀军的攻势被遏制,没能占到便宜。如此一来,郭淮确保了长安到陇西交通线的安全,这对整个战局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陇西羌胡人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也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进攻北原未能得手,而司马懿统领的大军已迫近五丈原,双方又形成对峙之势。从历次战争表现看,蜀军善于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特别长于防守反击,但攻坚战绝对是其短板。
诸葛亮又跟前几次北伐一样,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相持的局面对司马懿是有利的,魏军是内线作战,补给方便,蜀军补给线拖得很长,难以长期坚持。困扰诸葛亮的头等难题便是粮草,不过这次他是铁了心不撤退,或许他已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这次错过了,恐怕就没有下次了。
可粮草问题如何解决?屯田!只要粮食能自给自足,大军就能长期坚持。诸葛亮很重视蜀军的形象,毕竟自称正牌王师,烧杀抢掠是绝对不行的,百姓的田地也不能随便夺取。因此,渭水河岸便出现士兵与百姓同时垦种的现象,这里的老百姓也不管皇帝姓曹还是姓刘,懒得理会国号是魏还是汉,只要自家一亩三分地不被侵夺就够了。
诸葛亮摆出持久作战的架势,司马懿也打起太极。两国几年战争下来,司马懿早就发现,对付诸葛亮的最佳办法就是不动。转眼间,两支大军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形势对诸葛亮越来越不利。
首先,魏军的兵力不断增强。为了打败诸葛亮,皇帝曹叡拨出一支两万人的步骑兵,由征蜀护军秦朗指挥,增援前线。曹叡还下发一道诏书给司马懿,指示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他们又无法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曹叡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他的观点与司马懿也是不谋而合,无怪乎司马懿能得到特别的器重。
其次,东线吴军全线撤退,魏国压力骤减。东线战场只打了不到两个月,随着魏明帝曹叡亲征,孙权不敢恋战,匆匆撤走。进攻襄阳的陆逊孤掌难鸣,也只能鸣金收兵。这样,魏国从两线作战中解放出来,可以全力对付诸葛亮。曹叡深信,只要司马懿贯彻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打败诸葛亮就没有悬念。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更加迫切地想诱使司马懿开战,他派人终日叫骂,试图激怒司马懿。岂料这位魏国统帅忍耐功夫十分了得,你骂我乌龟我也不出来。诸葛亮用尽机谋,还是未能诱敌出战。
对蜀军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粮草不足或魏军避战,而是统帅诸葛亮的健康。这些年来,诸葛亮呕心沥血,忘我工作,身体健康大受影响。这次出征,又跋山涉水,风吹日晒,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诸葛亮是十分勤政的丞相,凡事必躬亲。
诸葛亮自掌权开始,就一直改不掉这个毛病。比如说日常工作,他不仅要亲自批阅大量的公文,甚至还亲自检查账目,每天挥汗如雨。政府部门的人那么多,为什么要事事躬亲呢?只能说诸葛亮不信任别人,觉得别人可能做不好,或者会刻意隐瞒。
这时,诸葛亮病情的恶化已经不是秘密了。诸葛亮是蜀国柱石,要是他倒下了,朝廷怎么办?皇帝刘禅向来是个没主见的人,他开始不知所措了,便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望丞相,并且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诸葛亮虽卧病在床,仍是知无不言,李福牢记在心,回去向皇帝复命了。
不料李福刚回几天,就又风尘仆仆地来了。还没等李福开口,诸葛亮便说我了解你为什么回来,因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未决定。你是想问谁符合接替我的位置吧了。其实李福问的,就是皇帝想了解的。
诸葛亮重病缠身,不一定过得了鬼门关,皇帝习惯了享乐,治理国家他可不会,最好能有个靠得住的人。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当时费祎是侍中,蒋琬是参军,都是诸葛亮说的贞良死节之臣。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结语
其实从整体来看诸葛亮这个人,他的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他的优点就是和皇帝关系好,而且诸葛亮堪称全方位人才,什么都会。但他的缺点则主要是军事指挥能力不强和诸葛亮用人的本领不高明。诸葛亮事必躬亲,从侧面来看,就是不信任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