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如果梁山好汉不招安,结局就是灭亡或者瓦解,很难一直走下去,更别提继续发展壮大。
招安,其实是宋江等梁山的领导阶层做出的一个特别理性和明智的决策,他们也为争取更好的招安条件做了尽可能多的努力。
梁山的短板太多,只有招安才是108将的出路,
很多读者认为如果梁山不招安,可以反了大宋,杀去东京,夺了皇位。然后让宋江当皇帝,卢员外当丞相,大家都做大官。
这就是书中李逵多次表达的观点,他每次说,宋江都会很生气的“大怒,喝骂”。
因为小吏出身的宋老大他一心只想做一个忠孝节义、替天行道的人,所以反了大宋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没戏的。
除了宋江不认可这样做之外,还因为宋江比谁都清楚梁山的几个致命的短板:
首先,梁山108将的心思从一开始就不一样,也就是人心不齐。
别看108将聚义梁山搞得轰轰烈烈,像模像样的,其实梁山上的小团伙非常多,可以说是个各有各的打算,其中支持招安的正是主流力量。
梁山上像宋江一样,一门心思想要重回体制内追求功名的人还有许多,起码那些官兵出身的人肯定都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中很多都是被宋江设计,甚至不择手段赚上梁山的,落草本来也不是他们的本意。
除了萧让、金大坚这种边缘的技术性人才之外,关胜、呼延灼、林冲、杨志、花荣、秦明、徐宁、董平等,等五虎八彪这些梁的主力军、中坚力量基本就没有一个不想招安,重新做官兵的。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官兵出身,迫于种种原因无奈才落草为寇,像秦明、关胜、呼延灼这些年轻将军们,如果不是宋江承诺招安,人家可能根本都不会上梁山。
这一份占据了梁山中坚力量的头领基本上都是招安派,他们的三观和追求与草莽出身的王矮虎、张青等人本就不同,宋江等高层领导提出招安,他们肯定都坚决拥护,下面的人话语权本来就少,反对也没什么大用。
就连鲁智深和武松这种原本来自体制内,但是已经看破了世事的重量级头领发对都不能掀起水花,更不要提别人了。
其次,梁山没有经济基础,养不起大规模的兵丁喽啰,真正打起仗来,粮草根本供应不上。
不要因为梁山108将们整天在梁上轮流清客做东吃流水席,他们的日子就可以一直这么逍遥自在。
能请得起客的都是大头领,下面那些小头领平时立功少,分财物少,估计也请不起,小喽啰们就更不用提了。
梁山一日不招安,就意味着他们要在水泊生活一日,可是108个头领,大小喽啰两三万人,还有很多头领的家眷们。
这么庞大的人群,他们靠什么为生呢?经济来源有哪些呢?
《水浒传》中108将聚义之后,有一段描写专门交代,总结起来就是:打劫过往的官员,和为富不仁的大户和暴发户。
作者写道:“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余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梁山附近的营生,而且要凭运气才能获得,且不能长久的。官员可以改道,大户和有钱人都可以搬家,惹不起,躲得起。
如果失去了这些经济来源,梁山上的人就没有收入进项了,头领们自然是腰包鼓鼓的,但是小喽啰们可能就要吃不上饭了。可是打仗不能只靠头领们,小喽啰们虽然炮灰,但也很重要,没有粮草还打什么仗呢?能打过谁呀!
不要提梁山脚下那几个酒馆,收入都是很有限的,谁大老远没事来梁山附近吃饭喝酒,嫌命长还是咋地?
梁山不能持续发展,也不能反宋称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梁山没有得到民心。
虽然梁山上的好汉们不打劫过往无辜的客商百姓,算是有些好名声,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梁山和附近百姓没什么交集,他们的确是打劫了很多为富不仁、横行乡里的恶霸大户们,但是他们把财富都带回梁山了,也没有救济穷苦的百姓,所以百姓们自然也不会念他们的好。
从李逵误会“假宋江”强娶刘太公女儿一件事可以看出,宋江的口碑在百姓心里也就和一般强盗没啥两样,都是提起来就“惊你屁滚尿流”。
要不然那刘太公不会对“假宋江”信以为真的,就算被冒名宋江的人强抢了女儿,时候也应该去梁山告状,让真宋江给他做主才是。
虽然老百姓在大宋的统治下过的也一般情况,但是丝毫也感受不到跟着梁山混能有啥特别的好处,所以百姓肯定是不会支持梁山的。
就算宋江起兵夜袭东京城,干掉皇帝,他自己坐上皇位,应该也很快被剿灭。因为官兵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起码人数就是梁山的无数倍,而且官兵还有充足的粮草供应。
对比之下,离开水泊的梁山就是无本之木,这么多人吃饭都成问题,只要把他们围住,就可以不攻自破了。官兵分出一波去攻打梁山,基本就是轻松搞定,山上剩下的老弱病残、妇孺家眷可就倒了霉了。
综合来说,梁山不具备长期发展壮大的条件。但是人家方腊在各方面都比梁山优势的多,所以方腊能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大宋公然对着干,也把宋江带领的梁山打的七零八落,损伤惨重。
至于招安的结果,最大受益者当然是大宋朝廷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费一兵一卒,对外搞定辽国入侵,对内搞定四大匪患。
不过是封了几个官职也不花钱,所有赏赐的金银财帛加起来可能都不如蔡京、高俅他们一年的灰色收入。
如果梁山不招安,也不想反宋还有出路吗?答案是没有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梁山的短板:人心不齐、没有经济基础、没有民心等,也分析了梁山杀入东京反了大宋的后果。
那么如果宋江带领的梁山众人,既不接受招安,也不想当皇帝,只想在梁山上自给自足,自耕自种,开辟“水泊梁山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的过日子可以吗?
其实,依然行不通。
所有上梁山落草的人,不管是大头领还是小喽啰,在他上山的那一刻其实就是没什么更好选择,才不得不上了梁山。
大家都是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想要谋一条生路,只不过有的人认为重新会朝廷升官发财是生路,有人认为能保住命是生路,有人则认为只要能跟着宋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错。
如果梁山上反对招安的人闹的太厉害,或者朝廷一直开不出好的条件来,就算宋江和主张招安的派系想也白想,招安也不会成功。
其实《水浒传》中朝廷里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要灭掉梁山,而是想要利用,所以才没有下死手。如果确定招安不能成功,那么朝廷就会派大规模的官兵来围剿梁山。
朝廷中还是有人才的,其实都不用怎样去攻打梁山,只要集结大规模兵马围困,断了梁山的给养,就算是抓住了取胜的关键点。
梁山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要突围,但是官兵也不是白给的,在一次次的突围中,梁山人马会折损。而粮草持续供应不足,战斗力下降,人员伤亡、人心涣散是必然的。
只要朝廷能增派官兵,供应粮草持续围剿,梁山的困境会越来越严重。这时候一些心思活络的头领们肯定就要搞事情。
比如混江龙李俊这样识务的人,肯定是不会陪着宋江玩命跟朝廷死磕的,再比如穆弘、李应这样本来就是地方豪强的人自然也能看懂形势。
这些有本事,有追求的人肯定要想办法找生路,趁机突围出去,或者远走高飞,或者投奔更有势力的组织,比如江南的方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旦有人逃跑,人心就散了,宋江再能说也没用,只能给兄弟们找出路,仅有的办法还是突围逃跑。
可是就算突围成功,一部分头领和喽啰跑出去了又能怎样呢?
如果另立山头,还是要被官兵围剿,如果投奔到方腊、王庆、田虎的阵营也很难有好结果,因为他们属于外来户,很难得到信任重用,搞不好还会因为有本事被嫉妒陷害。
至于隐姓埋名过普通百姓的日子,基本上就很难,因为他们都上了梁山,已经不算良民了,简直寸步难行。
啥?你说如果朝廷不来围剿梁山,不就可以一直逍遥下去了,并且发展壮大了?可别逗了,就算朝廷不来围剿,那不是还有方腊、王庆、田虎么?
这些各地的大规模武装力量不可能长久并存,很快就会发展到火并抢地盘的阶段,看看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就知道,没有人谁是能独善其身的。
看看梁山招安之后,头领和喽啰们都得到了什么好处?
小时候看《水浒传》真的特别讨厌宋江,好不容易聚齐了108将,兄弟们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轰轰烈类的干一番大事业不好吗?
非要招什么鸟安,南征北战,拼死拼活,立了功劳又怎样?昏庸的皇帝还是听奸臣的,就算最后剿灭方腊,死伤大半,得到了官职封赏,也一样一个个被奸臣迫害而死。
辛辛苦苦忙活一顿,图啥呀?就为了个忠孝之名,封妻荫子?还真别说,这就是宋江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大部分支持招安的梁山好汉们的追求,只要能活下来,他们的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功名:
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副先锋卢俊义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军师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 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呼延灼授御营兵马指挥使、花荣、柴进、李应、 朱仝、 戴宗、李逵、 阮小七授全部都是节制地方兵马的都统制。
正将十员,各授武节将军,诸州统制;偏将十五员,各授武奕郎,诸路都统领;管军管民, 省院听调。女将一员顾大嫂,封授东源县君。
此外还有很多朝廷赏赐的金银财帛,御袍名马,虽然数量不多吧,但是皇帝的心意已经到了。
至于那些在战死的梁山好汉们,也都得到了朝廷的抚恤封赏,给后代子孙和家眷挣了一份前程。
正将偏将,各授名爵。正将封为忠武郎,偏将封为义节郎。如有子孙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袭官爵;如无子孙者,敕赐立庙,所在享祭。
张顺敕封金华将军、鲁智深加赠义烈照暨禅师、武松封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扈三娘加赠花阳郡夫人,孙二娘加赠旌德郡君……
就连梁山的小喽啰们,只要能活到大结局的,宋江也尽力给他们争取了编制或者自由:
宋江又奏:“臣部下自梁山泊受招安,军卒亡过大半,尚有愿还家者,乞陛下圣恩优恤。”天子准奏,降敕:“如愿为军者, 赐钱一百贯,绢十匹,于龙猛、虎威二营收操,月支俸粮养赡;如不愿者,赐钱二 百贯,绢十匹,各令回乡,为民当差。”
总体来说,梁山108将和小喽啰们招安之后得到的就是全体洗白,不再是梁山贼寇而是朝廷官兵。然后不管生死存亡,都给自己混到了一官半职,也给家眷和儿孙挣下了一份世袭的官职。
所以,相比不招安的灭亡和瓦解,招安也算是稍微好一点的结局了吧,至少108将和梁山的喽啰们基本都获得了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