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历为什么没有闰春节的科学故事
原来,在农历中安排闰月有一定的规律。这和“节气”有关。不少人误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实际上节气的日期却是由阳历决定的;也就是说,节气是由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节气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古代历法采用的方法,即按时间把一年(更准确的说是一“回归年”)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个节气。这样,每一节气的平均长度都是15天略多点,所以称为“平气”。现代农历所采用是“定气”,即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一个个确定的位置为标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每两个节气之间都是相隔15度。由于冬至前后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较快,所以它不到15天就移动了15度;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一个节气长达16天之多。各个节气在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日期却可相差一个月之多。
24个节气的名称,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接下去又是下一年的立春。
在农历中中的24个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它们各有12个,简称为“节”和“气”。我国古人从冬至开始,相间安排中气和节气,即冬至为中气,小寒为节气,大寒又为中气,以此类推。一般情况下,农历每个月内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在农历中还规定,每一个中气都必须出现在一个固定的月份中,不能混淆和改变。例如,“夏至”这个中气必须出现在农历的五月,“大暑”这个中气必须出现在农历的六月等等。问题在于,每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长度约为30.5天,而农历每个月的平均长度却只有29.5天;所以,每个月内中气所在的日期就会比上个月晚一、二天。这样下去,一定会发生某一个月根本遇不上中气的情况。这时就把这个月规定为“闰月”。如果这个月紧接在农历五月之后,那就称为“闰五月”;出现在七月之后,就称为“闰七月”,如此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农历的这一年就有13个月了。
由于在冬至前后,相邻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长度只有29.74天,这与农历历月的长度十分接近,所以中气日期向后推移很不明显。因此,在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在夏至前后的几个月内,相邻两个中气之间可长达三十一二天之久,所以中气的日期逐月后推就非常迅速。因此,在农历三、四、五、六、七月份设置的闰月也比较多。从清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内,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最多的是闰五月,有16次;而闰十一月、闰十二月和闰正月一次也没有,这就难怪谁也过不上“闰春节”了!
2.农历为什么没有闰春节的科学故事点评
如果农历有闰正月,我们就有两个春节了!可惜从来没有这样的好事。事实上,农历非但没有闰正月,连闰十一月和闰十二月都没有。因为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在公历1月3号(过近日点)前后速度最快。而太阳在星空背景上的运行正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因此,在1月3号前后,太阳在黄道上的移动速度也最快,以至于每过1个节气,即每运行15°,只需14天左右。这样,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比一个阴历月份还短,所以决不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12月、1月和2月,这些月份,正是地球公转速度最大的时候。在这些月份没有农历的闰月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