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三辩》,本篇通过墨子与程繁对音乐的讨论,可以看出墨子的“非乐”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必定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使劳动人民衣食不足,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因此,他认为圣人治理天下重在事功,而非音乐,他反对追求音乐享受,他认为音乐会使国君劳民伤财,沉浸在奢华享受中。这对批判当时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有现实意义。
他在最后说:“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凡是太盛的东西就容易减损它,这与第一篇《亲士》中的“太盛难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施死于自己的美丽;孟贲死于自己的勇敢……什么事情都需要保持一个度,超越这个度就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今圣有乐而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把音乐看成与吃饭一样的事情,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他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从这里更可以看出。“食必求饱,衣必求暖,然后才求美”,他把音乐看作是奢侈品。而且他认为音乐越繁复,治理国家的政绩就越少,因此他主张“非乐”。
墨子·07章 三辩
【原文】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②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③,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于大水,环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护》,又修《九招》;武王胜殷杀纣,环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驺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其乐逾①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圣王无乐。’此亦乐已,若之何其谓圣王无乐也?”子墨子曰:“圣王之命也,多寡之②。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因为无智矣。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注释】
① 三辩:阐明圣王应节制声乐享受专心治国。
② 聆缶(fǒu):聆,通“铃”。缶,瓦制打击乐器。
③ 税(táo):同“脱”,马脱缰。
① 逾:通“愈”,更加。
② 多寡之:多则寡之。
【翻译】
程繁问墨子说:“先生说:‘圣王不听音乐。’可是,从前的诸侯处理政务疲倦了,就听听钟鼓演奏的音乐来休息一下;士大夫处理政务感到疲倦了,就听听竽瑟演奏的音乐来休息一下;农夫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也要借敲击瓦盆土缶的音乐方式自娱自乐,进行休息。现在先生您说:‘圣王不听音乐。’这就好比马套上车永不卸下,弓拉开后永不松弛,这恐怕是靠气血运转而活着的人无法做到的吧!”
墨子说:“以前尧舜只有茅草盖的屋子,只是简单地制定一些礼仪,姑且作乐而已。后来汤把桀流放到大水,统一天下,自立为王,大功告成,没有后患,于是就承袭先王的音乐,自己又创造新的音乐,乐章取名为《护》,又创造了古代乐章《九招》。周武王战胜殷朝,杀死纣王,统一天下,自立为王,没有后患,于是继承了先王的音乐,自己又创造新的音乐,取名为《象》。周成王继承先王的音乐,自己创造了新的音乐,取名为《驺虞》。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周武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不如商汤王;商汤王治理天下不如尧舜。所以他们的音乐越是繁复,他们治理天下的政绩就越差。由此看来,音乐不是用来治理国家的。”
程繁说:“先生说:‘圣王没有音乐。’但这些就是音乐,怎么能说圣王没有音乐呢?”墨子说:“圣王做事的原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损益。饮食于人有利,若因知道饥饿去吃饭就叫有智慧的话,那么天下也就没有智慧了。现在圣王虽然有乐,但它像吃饭一样不可少,所以也等于没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