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反对招安却没有提出散伙,是因为什么?

在《水浒传》里,梁山接受招安是故事的转折点。你们知道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为您讲解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水浒传》讲述的是宋朝末年,君王无道,朝政腐败,很多人被逼无奈而走上梁山,落草为寇,并形成一股可以和朝廷相抗衡的势力的故事。

但是可惜的是,在功成名就之时,宋江为了好名声而选择带领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为朝廷征战沙场,最终下场凄惨。而在宋江接受招安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反对声音的,比如武松和鲁智深都不同意他的做法。但是奇怪的是,两个人的意见相同,但是行为却不同,仅仅只有鲁智深一人提出散伙,这是为何呢?

当朝廷放出了招安的消息之后,很多人都心动了,比如宋江,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摆脱贼匪的身份,恢复合法公民的状态,相当于获得了大赦的机会。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同意的人,比如三阮(不愿意入朝为官)、杨志(不愿意在奸臣下面干活)。当然,他们对于洗白自己的身份这一点,是赞同的,毕竟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最激烈的当属武松和鲁智深了,因为他们对清白的身份,根本就不在乎,他们本身也给朝廷卖过命,知道这里面的黑暗,对朝廷深恶痛绝。

因此,当宋江在重阳节之时,让梁山好汉中文艺工作者乐和唱自己新作的《满江红》词,待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之时,武松率先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显然的,武松不喜欢招安,但是他却是非常看重和宋江的兄弟之情的,因此会拿冷了兄弟的心的话语来说服宋江。然而,对于武松的言语,宋江并没有放在心中,反而耐心劝告,让武松最终同意了他的行为。

同样是在这个时候,鲁智深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也就是说,鲁智深觉得,倘若要接受招安,并且没有办法改变的话,倒不如大家散伙了得了。而鲁智深的反对理由也很有煽动性,至少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

因此,对于鲁智深,宋江很难反击,只能够说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也就是说,宋江选择了败退,没有正面回应对方,反而开始打起了温情牌。

而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言语,除了他看懂了局面之外,还因为他是敢说,也有权力说。鲁智深在梁山中非常有威望,也有自己的派系,同时还非常有能力,非常正直,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不怕宋江的,怎么可能会因为顾及对方的面子而不将自己的看法都说出来呢?

同时,鲁智深在某种意义上,对宋江持平等态度,也没有将梁山当作自己的全部,因此倘若待不下去了,离开便是,也表现出了他的真性情。

推荐阅读